刘明康:与风险“赛跑”的监管者
在与风险“赛跑”八年之后,作为监管者的刘明康,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了。
2011年10月29日在银监会干部大会上,中组部正式宣布刘明康退休。
“我下过乡,做过工人,又干了银行,搞过企业,当过地方官,从‘运动员’到‘裁判员’,又从‘裁判员’到‘运动员’,周而复始,这才把自己锤炼了几下子。”在当日的大会上,刘明康如此轻描淡写地总结自己的职业生涯。
掐指算来,从2003年至今,刘明康和银监会一起走过了整整八年。而银监会这个岗位,却赋予了刘明康更多的意义。
回忆起八年前履新时的心情,刘明康动情地说:“2003年3月21日,中央任命我为银监会第一责任人,当时中国银行业正处所谓‘技术上已经破产’的尴尬境地。那时那景,我的确如临如履,深感责任重大。”
不过,八年后的中国银行业却焕然一新:年利润平均增速在20%~30%左右,不良率历史最低,拨备水平历史最高。除此之外,刘明康还将一套比较成熟的银行监管体系留给了继任者。
其间,刘明康强调最多的仍是“风险”二字。他深知,由于银行业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对银行监管需要采取“以丰补歉”的逆周期审慎监管思路,因此,成功的监管者不仅要和风险赛跑,还要对于风险做出预判。
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到房地产贷款,从影子银行到“两高一剩”贷款,银监会一道道风险防范工具犹如无数把利剑,在警示业内和公众风险意识必不可缺之余,也为中国银行业构筑起一道道防火墙。
然而,相对于风险提示、整改措施、压力测试等方法,金融实践证明,系统性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才是银行业抵御风险的制度基础。刘明康也认为,要想防范未来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一个先进的、“长牙齿”的监管体系必不可缺。
不过,推动新监管体系并非易事,银行为适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需要补充资本、增加拨备,利润和股东分红都会因此减少,业内的阻力不断……
摆在刘明康面前的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本土实践与国际标准的抵牾,对于任何改革者来说,坚持改革既需要远见,也需要能力。
刘明康具备这种坚持的能力。早年海外工作经验给了他全球视野,而“裁判员”和“运动员”之间的频繁角色转化,让其既了解金融机构的诉求和风险,又深知金融机构的“命门”。
相关专题:刘明康:监管者中的监管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http://img.ifeng.com/page/btnLeft.gif)
![](http://img.ifeng.com/page/btnRight.gif)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商讯
-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 明星分析师荐股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