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周年,中国在变化,人民的生活在60年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建国六十年从粮票、布票比钱更重要的时代,走到今日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系。

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而最让老百姓有切身体会的,莫过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生活变迁印记,每个家庭、每个个人的生活变迁都是中国60年发展的缩影。[网友评论]

建国初期:旧时遗风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

三大改造时期:布拉吉成为亮丽风景
1956年,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变得丰富多彩了。从 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详细]

文化大革命:绿军装最有派头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详细]

舶来品:蛤蟆镜和大哥大
那时候人们戴的蛤蟆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上面贴的商标不揭下来,以显示那是正宗的舶来品,其实大部分是厂商仿造的。[详细]

90年代服装:从地摊货到专卖店
90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变化最快的年代,一种潮流还没有形成几乎就面临着过时的尴尬,中国人的日常着装意识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详细]

 

全国革命时期:列宁装是最爱
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也随着大军南下、西进而传遍全国,旗袍亮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取而代之。[详细]

物资匮乏时期:灰、黑、蓝是流行色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最艰苦的时期,人们买服装都要凭布票,服装标准是耐磨耐赃,灰、黑、蓝色成为流行色,不分季节、不分男女。[详细]

改革开放伊始:的确良和红裙子
的确良不易褪色,久洗不皱,挺括凉爽,百货公司每卖一次“的确良”便有人半夜起来排队,没有关系真买不到。[详细]

80年代服装:比基尼的中国处女秀
巨人苏醒的年代,凌乱和杂芜是它的必然特征。当第一个女人把自己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时,整个民族对美好的追求开始对全世界表露。[详细]

21世纪的服装:怕的就是撞衫
对于很多现代女性来说,最尴尬的事也许并不是穿了一件不得体的衣服,而是发现居然有人穿了一件跟自己一模一样的衣服。[详细]

建国伊始:吃饭问题曾困扰中国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吃饭问题就困扰着整个中国。三年自然灾害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解决吃饭问题的难度。[详细]

公共食堂和票证时代
1958年,公共食堂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部分全国推广,“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详细]

1973年的饭桌:吃饭也得凭计划
农村里吃不饱肚子,在城里也是什么东西都紧缺,买什么东西都要票或者证。不带粮票也行,那就得带米。[详细]

90年代:吃不是问题 问题是去哪吃
老北京人见面都好问一句“吃了吗您呐?”,透着股子亲切劲也外带着点好奇心,后来大家开口就是“今天哪吃去啊”。[详细]

 

忆往事:1960年吃"淀粉"
三年自然灾害的困苦境况不堪回首,就说人们都吃些什么吧,吃糠咽菜都是奢望,最难忘的是村里配发的一种食物——“淀粉”。[详细]

困难时期的特殊:特需供应
1960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对在京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副食品供应方面给予照顾,相关方案也适用于全国各地区。[详细]

80年代:吃的变革
1980年2月9日,北京烤鸭店恢复“全聚德”老字号,预示着对商品品牌的尊重,越来越多的饭馆出现在的大街小巷。[详细]

21世纪的餐桌:讲究营养 绿色健康
餐桌上60年的变化,是一个从一到百的过程;更是一个从吃不饱到挑着吃的精细化过程。现在的每日的三餐更多地考虑营养搭配。[详细]

50年代:交通基本靠走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这则幽默的第一句,也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大部分地区交通的真实写照。[详细]

70年代:自行车的海洋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当时中国可以说是自行车的海洋,连美国总统小布什当年也在中国骑过自行车。[详细]

90年代:交通工具多元化
进入90年代,多元化的交通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飞机、轮船、汽车、公共交通,摩托车、小汽车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详细]

 

60年代:永久、凤凰、飞鸽
上世纪60年代永久、凤凰、飞鸽,逐渐创出了品牌。那个时代,自行车不仅是人们基本的代步工具,也是百姓重要的家当之一。[详细]

80年代:从无到有的汽车革命
1979年以前,政府禁止私人拥有汽车,即使官员使用的车,都严格按等级实行分配。国务院在1984年2月才颁令容许一般人拥有汽车。[详细]

21世纪:低碳交通 出行也要绿色
轿车引发的道路拥堵、环境污染、停车难等问题越来越凸显,在环保出行、守护绿色的口号下,自行车正在强势回归。[详细]

50年代:草房、弄堂与排子房
50年代住草房,这是当时大部分农民居住环境的真实概括。城市里的住房,以上海的弄堂式住宅与北京的排子房最为典型。[详细]

1979-1986:调房大会发展成房交会
那时候,房子还不算是商品,也就不存在交易。因此,当时的房交会叫做调房大会,真正的房交会1986年悄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详细]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终结
1998年,成为中国房改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一年。福利分房时代终结,从此中国的住房分配,完全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详细]

 

70年代:筒子楼、地震棚和石库门
当时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在农村,许多地方搭起了地震棚。[详细]

1986:住房制度改革起步
从86年开始,全国很多城市经历了福利分房向住房市场化的重大改革,到了1998年以后,商品化住房基本上成为住房的主流方式。 [详细]

新世纪的房子:高房价让我做房奴都难
市场化的独轮车将一大部分的中低收入人群都远远抛在背后,以前是“做房奴难”,现在是“想当房奴都难”。[详细]

文革末年: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当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有所谓的“三大件”之称,是每个准备结婚的家庭的必备之物,一般的分配方式是由商业部门统一分发给各个单位。[详细]
80年代:电视、洗衣机、冰箱
电视、洗衣机、冰箱是富有的象征,老百姓家庭储蓄的目标大都是这家电三大件。家里拥有一台洗衣机、冰箱,不知道要让多少人羡慕。[详细]
90年代:空调、电脑、录像机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家庭建设又向新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大件又变成了空调、录像机、电脑。[详细]
房子车子票子 择偶三大件新考验
在这个不少人称之为“新结婚时代”的年代,房子、车子、票子已成为了结婚首要考虑的三大件,而房子则是成为择偶选对象考虑的重中之重。[详细]

新中国60年人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台阶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5万多元和4700多元,而1949年为不足百元和不足50元。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中国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详细]

网友留言:专题制作: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