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9月26日,中国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发展的成就时指出,60年来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三农”发展已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 |
![]()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9月26日,中国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介绍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发展的成就时指出,60年来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实现了重大的历史性跨越,“三农”发展已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 |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变革历程
|
十个一号文件:农民刻骨铭心的温暖记忆
突破僵化体制 联产承包制是伟大创造 承包土地15年不变 扩大市场调节力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
新中国60周年:农业基础稳固发展 林牧渔业全面繁荣 粮食生产60年变迁:从放卫星到包产到户 |
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
农村变迁
|
|
|
时间 |
事件 |
1950年 |
土地改革法公布施行 |
1951年 |
中共中央决定稳步发展农业合作社运动 1951年9月9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部分中央局、省委的代表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同志,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决议(草案)》。会议认为,农民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发扬起来的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一方面是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些积极性,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和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基本因素。根据我国的经济条件,农民的个体经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大量存在的,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但是,为了克服很多农民的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农民能够迅速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能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并为国家工业品销售开辟一个广阔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农民私有财产的基础上)的集体劳动,其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
1978年 |
小岗村搞大包干 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之所以从小岗村开题话说改革开放,是因为在1978年,安徽的这个小村子出了一件被后来称为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事件,那就是小岗村农民民将土地秘密包产到户。据说,小岗村当年的共20户人家,之所以就18户农民签生死状,是因为有两户人家出外讨饭去了。穷到讨饭的地步,就难怪农民们冒死改变现状。 |
1979年 |
国务院调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1979年3月,国务院决定从当月起,对粮食、棉花、油料、生猪等18种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提高24.8%。这是对冻结了20多年的农副产品价格的首次重大调整。 |
1982年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而且,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1982年 |
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一号文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出的第一个“一号文件”。 9月1日~9月11日,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会议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确定了分两步走,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 11月26日~12月10日,其间举行的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83年 |
第二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发布 1983年1月初,第二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从理论上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全面推广。10月,农村开始实行政社(人民公社)分开,撤社建乡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
1984年 |
中共中央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 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 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会议纪要,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举行。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
1984年 |
第三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发布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三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把主要精力转到抓好商品生产上来。3月,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开始走上“异军突起”的快速发展之路。 |
1985年 |
第四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发布 1985年1月初,第四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我国农村开始了以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改革。 |
1986年 |
第五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发布 1986年1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第五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指出,我国农村已开始走上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 |
1987年 |
农村改革试验区建立 198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通知。到当年9月中旬,我国已在10个省、自治区建立起14个规模不等、项目不同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
1988年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同时规定了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决定》从宏观上制定了科学技术必须为振兴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等方针和政策,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揭开了文革后国家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和最先实施内容,这一改革政策的颁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科技的结合以及由此而生的中国多领域跨越式进步。 |
1990年 |
《农民股份合作示范章程》公布 1990年2月12日,农业部公布《农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规定》及附件《农民股份合作示范章程》,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发布,这两个法规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
1993年 |
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肯定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 |
2000年 |
农村税费改革启动 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的重大决策,并在安徽实行试点。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的又一重大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在农村实行税费改革的重大决策,并在安徽实行试点。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的又一重大改革。 |
2003年 |
全国掀起农民工工资清欠风暴 2003年10月,以温家宝总理为重庆农村妇女熊德明追讨工钱为标志,全国掀起农民工工资清欠风暴。 |
2004年 |
第六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发布 2004年2月初,时隔18年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再一次发出“三农”问题一号文件,要求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
2005年 |
第七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发布 2005年1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第七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新农村的号角,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2006年 |
全面取消农业税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1月1日起废止,9亿农民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2月17日,中国农民又告别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 1月底,国务院专门发出《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 2月21日,第八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提出要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2006年 |
第八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发布 2006年2月21日,第八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提出要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2007年 |
第九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发布 2007年1月底,第九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7月,国务院发出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
2008年 |
第十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发布 2008年1月底,第十个“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2008年 |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8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决定在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承包到户,承包期为70年,期满可以续包。山乡大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
2009年 |
新农保指导意见出台 2020年前基本实现试点全覆盖 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国务院办公厅4日发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
网友留言: | 专题制作:李中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