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
美国政府从来没有仅仅因为股指下跌而干预过市场。事实上,全世界没有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这么干过。
三周来,泰坦尼克和雷霆救兵在华尔街和华盛顿交替上演,重洋之外的中国,润市甘露也随风而降。很自然的,有论者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在美国政府的启发下出手救市,对比美国,中国的救市力度还远远不够。
但是,此救市非彼救市,美国政府救的是金融市场。通过五花八门的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美国的买房人、房贷公司、证券公司(投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等高度粘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坐视不救,美国金融体系就有可能彻底崩溃,而美国又是个金融业主导的国家,整个经济都被证券化了,金融业的崩溃必然殃及实体经济,最终导致整体经济陷入大萧条。
中国政府被要求去救的是股票市场。在中国,股票市场目前还只是金融体系中一个相对次要的环节——在2007年的空前大牛市中,股票融资也仅占人民币融资总额的15.7%。若论资产总额,证券业更只是银行业和保险业的一个零头。而且中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没有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股票市场的影响基本局限在证券业内部。即便是股票交易本身,在交易账户不得透支、不许买空卖空、10%的涨跌停限制等政策约束之下,也不会出现华尔街式的惊涛骇浪。
所以,中国股市对金融体系和整体经济的影响,跟美国可谓天差地别。如果美国是赤壁大战中被铁链绑在一起的曹操船队,那中国就是隔着长江的一小一大的两群楼,火烧连营的概率几乎为零。事实上,中国连证券业都没有发生危机——虽然股指下跌了2/3,但没有一家证券公司宣布破产或被接管。
更有意思的对比是要求救市的人和他们的理由。在美国,要求被救的是濒临破产的大金融公司,理由是 “too big to fail”——我太大了,倒掉的话会把整个美国经济拖下水,所以你政府得救我。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也挺狠,有的他们见死不救,比如雷曼,因为该兄弟块头还不够大,有的他们往死里救——对公司高管和股东而言,公司当然是往活里救了——比如 “两房”和AIG。即便如此,他们还得面对铺天盖地的 “道德风险”指责。
在中国,提要求的人大部分都比较腼腆,心里是想让政府救自己,嘴上说的却是救人民。理由就更有趣了——投资人赔钱了,上市公司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还有一条以前常说现在不怎么说了的理由:股市走向与宏观经济走向相背。
我想,即使是在刚推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美国,假如有人以投资人赔钱了为由要求追加哪怕70亿美元的救市资金,这个人也一定会被看作脑子进水——你赔钱了与政府何干?你挣钱的时候多交过一分钱的税吗?(中国尚未征收资本利得税)至于上市公司价值被低估,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判断,买进不就得了?信心不足?买的人多了市场不就有信心了吗?既赚钱又不担风险,这样的好事股市里恐怕没有——如果监管者做了该做的事情的话。
其实,在信心问题上,该做的事政府已经都做了,最新的就是这次的三管齐下——印花税改单边征收、汇金作为大股东增持三大银行股、国资委鼓励央企业回购股票。
作为一个一以贯之的救市反对者,我并不认为这个政策组合有越界之处,虽然尺度拿捏很难,但在泡沫泛滥之时提示风险,在过度调整之际提振信心,确是政府的应尽之义。
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些被呼吁出台的后续救市政策——限制乃至禁止大小非流通、融资融券、推出股市平准基金。这些据说能将股指一举推高到4000点的政策,前者是对契约精神的践踏,中者会大大放大股市风险,后者明摆着是让全体纳税人为一部分人的风险和利润埋单。
美国一向是倡导超常规发展资本市场的中国人的学习楷模,包括最近三周在内的216年的华尔街历史表明,美国政府从来没有仅仅因为股指下跌而干预过市场。事实上,全世界没有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这么干过。
编辑:
胡晓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