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华:中国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凤凰网财经讯 由求是《小康》杂志社举办的“2011中国转型发展高层峰会”,主题“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在苏州吴江召开,凤凰网财经全程图文直播。以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中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孙晓华演讲全文。
孙晓华: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各界朋友:我很高兴的应邀出席2011中国转型发展高层峰会。借此机会,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对本次峰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与会的各位人士表示诚挚的问候。
大家知道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就是科学发展。首先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尽管是党和国家在十五年前就提出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但是十五年过去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更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或者说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性、紧迫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固然是整个国家推动各方面、各行业所要做的一个重要事情。曾经有人把这点事情誉为我们国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我想上午演讲的专家学者已经就宏观方面的问题做了阐述,我在这里不再赘述。
今天主要以中国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供大家参考。谈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对于我们中国民营企业来说,是一次暨国际金融风暴之后一个重大的考验和挑战。尽管存在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我认为在这一次转型当中,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矛盾、困难,从一定意义上讲,从一定程度上讲远比面对国际金融风暴或者说危机带来的挑战和考验要更多。
为什么要强调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首先,是因为我们中国民营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所处的地位、作用有关。因为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过去老讲说,占到半壁江山,现在对于GDP的贡献,对投资方面的贡献,都已经超过了60%,所以可见其分量之重。
其二,由于民营企业的总数在整个国家的企业总数当中所占的比例相当之大,80%以上,甚至更多。这里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讲民营企业或者叫私营企业的总数,还有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占整个国家企业总数的90%多,美国占到95%以上,我们国家有一种说法就是占到99%以上。不管是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概念,在绝对值方面可见其数量之大、比例之高。由于这样大的一个数量,所以民营企业如果不能实现产业升级,那肯定整个国家的转变方式、调结构都不能真正的实现。
其三,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就是民营经济、民营企业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活力源泉。从我国改革开放的情况来看,哪些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快,发展的好,那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快,水平就高。像我们今天所在的苏州,和整个东南沿海这一带所呈现的现象或者局面一样。现在民营企业已经进入到我们国家的,基本上可以说方方面面的领域,包括军工行业等等,包括亨通集团所做的产品主要是为我们的国防军工服务。民营企业几乎进入了所有的行业、领域。
同时,由于民营企业的决策速度快,决策成本低,发展潜力大,所以不管是对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还是民生的基本问题,比如就业等等的贡献,那都是不可替代的。而且由于机制灵活或者说勇于探索等等,它呈现出一种别的企业所不具有的这种活力和发展潜力。所以有很多的专家学者总是在强调,就是中国还是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民营经济,也是从这方面来说的。即使在国外也有这样的一些认识,像美国、欧洲很多发达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等等,每次经历了金融危机或者说经济危机,都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能够率先发展。所以这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民营企业产业升级都是非常重要、必要的。
再回过头来讲民营企业自身,民营企业这么多年的发展为国家做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重大的成果,或者最显著的标志,这方面也无需多言。本来给我提供的演讲题目是讲民营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后来觉得这个话题不用多说了,因为大家都已经有共识了。
可是再看一看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首先大体上分不同的类型。相当一批经过十多年、二十几年来的发展成为了大型企业。绝大多数现在还处于中小企业,这是讲企业类型规模。如果再从企业本身所具有的这种核心竞争能力来看,那可以说千差万别。总体而言,真正具备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能够引领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发展的企业还不多,更不要说跨国公司。
相当多的企业还是走的老路,就是通过接单生产来生产出一些不仅是国人,而且是世人所需要的一些产品,有的企业虽然经过一些探索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但是还没有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所以靠消耗资源能源,靠使用廉价劳动力等等来获取一些利润。由于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所以利润就比较低。同样的东西如果是名牌,那附加值就相当高,而我们很多东西附加值又比较低等等。
我们国家现状是怎么样的?大家都很清楚,我们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以前说地大物博,地大,但是人口也是世界之首,而能源现在看来是很有限的。我们现在比如说能源方面以煤为主,当然石油也紧张。还有水资源、其他资源都是这个问题。所以老靠牺牲资源和牺牲环境来发展,它终归不可持续,特别是要使中国能够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屹立世界能源之林,没有一定的储备是不可以的。我们国家不可能一直买能源,像新加坡本身什么也没有,但是其国家小,600平方公里,300多万人口,因为他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了,或者已经比较发达了,可以引进一些东西,买一些东西进来,而我们中国就不可能。
所以就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我国建设成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国家,或者社会所以对企业来说要真正具有国家意识,要把企业的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应该认识到还继续像原来那么走下去是不能持久的。或者说是没有真正尽到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以我认为应该认识到我们作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还曾经谈过一个看法,就是说金融危机出现以后,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很多的扶持政策,因为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企业,现在要实现转型升级,作为国家的一个重大的决策,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一条主线,固然也不是说不保企业,因为现在国务院又通过了很多新的措施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全国工商联今年也专门有三个多月的调研,就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给国务院的报告,温家宝总理等一些领导都做了批示,所以才有一些新的举措。但是能否转型升级,固然有国家方面的原因,但是更多的是你自身的原因,如果不能转就是大家都知道,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优胜劣汰。我们国家中小企业的存活期是三点几年,在世界各地的中小企业生生死死都很正常,发达国家高一些7—10年,本身这就是一个自然的规律、客观的规律。加上你如果不能够适应我们这个大的形势,那你真是很难说今后的命运如何。因为讲适者生存,所以我就觉得作为企业来说,的的确确要认识到这一点。
到底怎么转型升级?当然这也分不同企业,有制造业方面的,有做现代服务业的,其他行业的。但是我认为转型和升级最主要的还是讲制造业和从事信贷服务业的这一方面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这个任务更加紧迫。转型和升级到底我们有什么路径可以走?全国工商联经过一些调研,也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各企业的情况不同,路怎么走?固然要靠各位企业家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研究、思考和决策。但是从已经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大体上有这么几个方面可供借鉴:
1、还是要努力的进行创新,还是要能够掌握一些尖端的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很多企业说明他为什么行?因为别人取代不了他,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东西。要走高端发展道路,不能老走低端。所以经常讲说,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市场,一流企业做标准。你能够引领企业做行业的标准,这一定是走在前面的企业。当然不可能所有企业都做到这一点,但是需要有这样一种志向,确定这样一个目标。转型和升级不是说我原来做的都不行了,都整个改头换面,脱胎换骨,我看哪个企业都一下子做不到这一点。但是要扬长避短,根据你这个企业的情况,在某些方面去进行探索创新。有的人觉得创新太难,的确不容易,特别是做制造业的。但是有时候也不要想得过于复杂,无中生有是创新,要有联想。柳传志讲过,他一开始做电脑,或者卖电脑,他在当初互联网出现以后,他这个电脑里面还缺少一阳东西,咱们中国人当初上网很困难,所以他就联想就做了一个东西,使上网变得容易起来,那他这也是一个创新,他的产品就好卖多了。苹果的例子就更典型了,我就不多说了的
去年我到贵州一个企业去,到贵州去参加一个活动,其中一个企业拿出来一个酒瓶子给我看,说孙主席你看的酒瓶子怎么样?我一看他的酒瓶子是什么呢?就是茅台红酒的一个瓶盖,茅台现在不仅出白酒了,还出啤酒和红酒,他这个红酒盖儿是带密码锁的,是防伪的,每个酒瓶子上挂一个牌,打一个电话按照那个牌上的号码打一个电话或者发一个短信就回一个开锁码,然后按照那个码一打开,这里面的酒才能打开,所以你才能喝到这个酒。这个东西我就跟他说成本怎么样?他怎么怎么样,我说还要降低成本,成本高了还是没法用,你要是成本很低的话,大家都能用起来,这个防伪技术就基本上达到极致或者是顶峰了。中国的仿造能力特别强,原来说中国这么多年的陶瓷工艺,但是描述过叫中国红的一种陶瓷,可是谁也没有见过这种中国红的陶瓷,后来湖南的一个企业家,或者说一个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研制把中国红陶瓷生产出来了,好家伙现在到全国各地一看哪儿都是中国红陶瓷。为什么都能生产了呢?这就是中国人的了不起之处。也就的企业家讲过,说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早死。什么意思?不创新肯定不行,肯定死定了,但是你这一创新别人一模仿,你花那么大的成本、代价,结果别人一下子又都取代你了,这个产品充斥市场,是这个意思。但是我还强调第一句话,不创新就是等死,所以这是一个,就是转型和升级说来说去,包括上午各位嘉宾也讲到,说来说去中国转型和升级的一个最大的出路,作为国家来讲,调整一二三产业的结构,过去是投资、出口、消费、三辆马车,但是投资为第一的,出口第二,消费是第三。现在要转变结构,要把消费这个结构的比例拉大、增多,这是国家的角度。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创新,做品牌,做名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价值空间,你才能够做出尖端产品,所以这个我不得不多讲,这是一个。
2、从市场角度来讲要考虑怎么样开拓新兴市场。像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到一些企业去调研,他们告诉我,孙主席,我们还挺好的,我说怎么了他说我们有预感,国际经济形势会发生变化,我们及早就把欧美的市场转到新兴国家,他所受的冲击就小。现在也是这个问题,就老是固定一个市场取向,比如很多的就是说企业发展,就这样的形势,也是不错,毕竟发展快。但是你要看到,我们中国将来20、30年之内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城镇化建设,中国城镇化水平比发达国家低不少,发达国家是70%几,我们现在是30%—40%,将来这个中国现代化就必然要实现城镇化、城市化,这个空间是相当大的。这个空间如果不考虑就会丧失很多的机遇。当然我也从来就讲,中国城镇化、城市化不意味着都建高楼大厦,说建楼房、城镇面貌就全是楼房,这个就是城镇化,不是这个概念,而中国的建设有很大的毛病,就是说,咱们的建筑水平,第一也不是这个,但是就是规划问题,设计的眼光问题,因为急功近利,还有一个是建筑质量的问题。所以我老讲英国建筑寿命是132年,美国的是我们的77年,中国的寿命才是23.5年。但是城镇化的进程就有很多的问题,包括新农村建设,还有最近文化,中央做出新的决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等,就是说,你们企业家最敏锐的会捕捉市场的信息,会知道市场的变化,会知道哪里有投资价值。但是就是说,这里要动了,现在要动起来,当然要避免风险。或者规避大的风险,一点风险没有也是不可能的。这个方面很多企业现在就是这样,一看不对赶快转。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多企业家比如他做清洁能源,做着做着一看国家的政策变了,变不是那个变,就是说国家的政策调整了,好了,那赶快他做调整。而且温家宝总理最近讲,对中小企业不是一概的扶持,是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我们要予以大力的扶持。文化产业也同样有很大的机遇。
3、我始终有一个看法,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很多地方也是这么做了,就是联合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到了整合和联合发展的阶段了,什么意思?我们做的好好的?谁要把我们吞了,谁吃谁?谁并谁?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讲联合发展。因为这个产业链的分工越来越细,由于你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把整个产业链所有的环节部位都能做下来,那就是要分工。那就是要根据这个情况,这是一个。再有,你再单独发展,你怎么发展都很难做大做强,所以联合舰队,航空母舰,这两个都是加工企业,这怎么联合?打个比方,当初你一个人创业的时候,一个家创业的时候是一个单元,那现在就是换一个思路,就相当于我这个企业同样是一个家的或者一个人的这样一个单元,很多人一起组成一个新的企业,按股份制,同行业的,同领域的做大做强,这个我认为就能比较好的转型和升级,同时也能够真正的做强做大。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方面好的经验,时间的关系不能展开说很多。
第一个是说十分必要,第二切实可行,不要说这怎么转,这转不了。转不转是态度的问题,转的怎么样有水平的问题,固然需要国家的扶持,各地支持,但是更关键的在于我们自己。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3月4号政协会议小组会议上提出来,希望中国的非物质企业有三大作为,第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有更大的作为;第二,在保民生上有更大的作为;第三就是提高企业素质上有更大的作为。
借此机会也希望我们中国的民营企业的确按照胡书记的要求,做到三大重要的作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当中,实现一个新的飞跃,新的发展。
相关专题:2011中国转型发展高层峰会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商讯
-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 明星分析师荐股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