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尔文·罗斯
当美国加州时间10月15日凌晨三点半电话铃再次响起时,刚刚被吵醒的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埃尔文·罗斯(Alvin E. Roth),终于接通了电话——一通在外界看来可能是无比惊喜而重要的电话。
电话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电话中,他们向埃尔文·罗斯祝贺: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他和劳埃德·沙普利(Lloyd S. Shapley)共同获得,以奖励他们提出的“稳定分配理论和市场设计中的实践(for the theory of stable allocations and the practice of market design)”学术贡献。
“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感觉真的不错”,在获奖后,埃尔文·罗斯告诉《斯坦福邮报》记者,“但是,我希望公众把这种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与我共同致力于该领域的同事们,事实上,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对整个体系的褒奖。”
他所言的体系,也是诺贝尔经济学近年来最为关注的领域:博弈论。自1994年约翰·纳什以博弈论研究获得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后,19年来有六届经济学奖均授予研究该领域的经济学者。
虽然近年来博弈论成为各行各业的“显学”,但这些应用多浮于口头,更有很多人被博弈论里面大量的数学公式和图表吓到,觉得这项体系是一个“空中楼阁”。
埃尔文·罗斯用自己的研究及应用再一次打破了这些误导。“没错,我觉得经济学还是要事关真实的生活(Economics is about real life……)。”他在接受诺贝尔奖组委会电话采访时如是说。
他所研究的稳定分配理论和市场设计中的实践的确也被用于解决真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学生必须与学校相匹配,人体器官的捐献者必须同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相匹配。这样的匹配如何才能尽可能有效地完成?什么样的方法对什么样的团体有益?这些都可以在他们的研究中找到理论的解答。
“今年的两位获奖者的学术成果,体现了诺奖现在的一个规律:首先是要对理论有贡献;除了理论外,还要把理论变为成果,通过实验体现出来。”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评价。根据他的观察,埃尔文·罗斯不是简单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政策建议,而是从理论的层面上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机制。
低调的天才学者
1951年,埃尔文·罗斯出生在美国一个犹太裔家庭,这个以教育和勤奋为代表性格的民族文化,令小罗斯从小便得到熏陶,并显现出在数学、逻辑等方面的过人之处。
但令人惊愕的是,他其实是一个高三从纽约皇后区退学的孩子。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的父母都是高中教师。在解释自己的退学原因时,罗斯告诉《福布斯》杂志,自己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出于厌倦,“我那时缺乏动力。”
此后,他来到哥伦比亚大学上一个周末上课的工程班。教授建议他考专科学院,他于是考上并开始本科学习。1971年,埃尔文·罗斯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工程学学士学位。运筹学是博弈论的最核心部分,也就是在大学校园,他对这门当时不是“显学”的年轻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继而他就来到斯坦福大学,1973年获运筹学硕士学位,一年后获运筹学博士学位。
与埃尔文·罗斯相熟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说,与另一位获奖者劳埃德·沙普利大器晚成相比,罗斯可谓少年得志。比如他高中没读完直接进大学,博士毕业的时候才二十三岁。
巫和懋对罗斯的评价是“很全面的学者,数学天才”。而且在学术研究之外,他还是一位尽职的导师,为人热情、认真,对学生很好。
虽然外界多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的头衔介绍他,但近年来,埃尔文·罗斯早已将自己的学术重心放回到他的研究生时代的母校——斯坦福大学。人们问他为什么来斯坦福,他说他跟他学生一起共同做研究。所以他在斯坦福已经有一个团队了。
在获知自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的第二天,埃尔文·罗斯比往日更早来到学校。这个秋季学年,他在斯坦福大学面向本科和研究生开设的是一门公开学科:市场设计。而当日恰好是他授课的时间,于是,在中午11点课程开设时,课堂成为了一个临时的新闻发布会,他以及学院院长等接受了蜂拥而来的学生、媒体的提问,但他在低调回答了几个问题之后,便早早的宣布:“对不起,我要开始讲课了。”
于是,这位精力旺盛,喜欢穿牛仔裤、开领衬衫和梅里尔登山鞋,办公室里到处散落着各种期刊杂志的诺奖新得主,又继续着他平静的学术生涯,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市场设计修复者
但在经济学领域过去的20年,埃尔文·罗斯可不是“什么都没有发生”,恰恰相反,他的一系列理论与实验,对经济学科和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改变。
罗斯运用博弈论中的数学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他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市场设计。目的是要克服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的解决方法。市场失灵是因为常常靠价格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国外媒体的评价说,罗斯不是一个钻在象牙塔里的学者。一方面,他对于那些费解而有趣的问题(比如如何检测出相扑选手的作弊行为)很感兴趣;但另一方面,他也关注那些现实生活中的、有趣的问题。
而在现实社会中,埃尔文·罗斯最关心的配对问题,则介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
罗斯曾说,他关心配对问题,是因为人生的很多决策都是配对。你怎么选大学,怎么选配偶、选职业、选要去的医院,都是配对问题。他说他特别关心配对问题,这是跟人生的重要决策相关。他说过一句话,“经济学不但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而且是人文学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人生的重要决策都可以用经济学来做。
这个领域他重要的成就包括:为肾脏捐献工作设计网络,为庞大的学区、几百间学校中的大量学生设计入学地优化系统。
其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案例,便是纽约市高中的入学匹配系统。在美国,儿童都是就近入学,但在纽约等大都市中,八年级学生却有着数量惊人的选择。某一年,该市共有8万名八年级学生,700所高中,从理论上讲,每位学生都可任选其中的一所学校就读。不过,对于生活在贫民区、邻近学校很糟糕的孩子们来说,选择合适的学校就显得异常重要。
在罗斯介入之前,纽约的高中入学匹配系统就像是一个拥挤不堪、秩序混乱的中东集市。以至于有1/3的八年级学生不愿意参与系统匹配。而罗斯利用某种递延接受算法(deferred-acceptancealgorithm)重新设计了该系统。
如同罗斯希望经济学深度介入人们日常生活,我们也先忘记什么“算法”与“系统”这样的名词。
让我们想象一下多名男女婚配的故事吧。首先,每个男子按先后顺序列出自己的中意女子,然后向首选的女子求婚。接下来,同时被很多人求婚的女子会拒绝自己最不中意的男子,但并不做出最终决定。在此之后,遭到拒绝的男子按照自己的喜好顺序继续求婚,当然,有的可能会再次遭到拒绝,如此重复进行下去,直到不再有男子被拒,或是再没有被拒的男子想向其他女子求婚。此时,便由女子接受自己最喜欢的追求者。首轮中由于未列出足够选项以至于未成功匹配的男子,在第2轮中会得到仍然单身的女子列表,然后再次进行选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需要进行第3轮的匹配。
在罗斯为纽约高中设计的系统中,学生相当于男子,学校相当于女子。罗斯及其团队将这一团乱麻简化成了清晰可靠的系统,使学生能按自己的喜欢程度最多填报12个志愿。新系统投入使用后,学生的参与率从66% 跃升至93%。
而在1998年他来到哈佛任教之后,他又在另一个重要的公共领域--医疗领域——开发出最为重要的匹配系统:肾脏捐献匹配系统。直至目前,该系统在良性运转,虽然人们觉得系统潜力依旧可以挖掘。
埃尔文·罗斯平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充分理解市场才能修复崩溃的市场。”接下来,相信他和受他研究理论启发的人们,会更好地修复当下全球支离破碎的这个市场。
相关专题: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 明星分析师荐股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