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克强(4)
“他给农耕意识根深蒂固的河南带来一阵风,让大家开眼看工业、看城市”
李克强于2003年8月8日在新乡调研。图为李克强在原阳县桥北乡马庄村与村民亲切交谈。
如果再往前翻阅李克强的履历就会发现,在他主政地方期间,就颇为成功地扭转了两个地方大省的行进方向。
河南的一些官员至今还津津乐道于李克强带来的“颠覆性”转变。1998年6月,时年43岁的李克强从团中央第一书记调任河南当选省长时,河南还是一个农耕意识根深蒂固的农业大省,拥有极其庞大的农村人口。
据说,李克强到河南不久,一位当地官员好心建议他在河南要先抓农业,以显示自己“了解省情”。事实上,在他之前的很多领导,工作的重中之重都是农业。
但李克强的回应是:“我就是要改变这种就农业论农业的思路。”
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期间,李克强便发表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文中开宗明义:“迄今为止,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因此,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必须实行工业化。”
该论文将乡镇企业现象放到中国从农业国迈向现代工业国的历史大进程中加以考察。在冷静的学理论述背后,李克强痛感造成农村贫困、农民贫穷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也痛感农村长期被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
他尖锐地指出:“如果说这种工业的方式在工业增长方面是成功的话,那么在带动农村经济的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整体改造方面却是失败的。”他当时建议要松动户口政策、改革土地产权体制,认为“现有土地关系下农业经营的规模不经济问题迟早要得到解决”。
某种意义上,李克强在河南的主政思路,正是他早年这些理念的实际操练和进一步深化。而这套思路,在“农本意识”根深蒂固的河南,不啻于引发了一场“政坛冲击波”。
2003年,已担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要为河南制定一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在这份纲要中,用了这样一句全新的表述:“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时间,争议四起。
一位持反对意见的领导干部曾当面向李克强质疑,中央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河南又是个农业大省,历来就把“三农”放在首位,现在放到第三位,“上不符合中央精神,下不符合河南省情!”
李克强想了足有一分钟,回答说:“我们把工业化、城镇化放在前面,不等于削弱农业、忽视农民和农村,恰恰相反,是要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这和中央重视‘三农’问题是一致的。”随后,他花了40分钟的时间,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观点。
反对者继续质疑:“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加快三化’?”
李克强说:“‘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两句话不能变,因为‘农业现代化’必须要有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否则不可能实现。”
今天,河南的干部普遍已经意识到,李克强当时并非不重视农业,但他相信,农民守着一亩二分地,不可能真正实现富裕。他在不同场合反复阐述他的思想: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农业的基础要巩固、要提升,就必须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而要做到这一切,只有靠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在他看来,只有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才能“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民为市民,“化”农业文明为工业文明,“化”乡村社会为城市社会。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克强“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抓小麦生产从市场需求入手,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培育新品种,发展速冻食品、肉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并且组织设计了谷朊粉、燃料乙醇等几十个品种的小麦综合利用产业链,使小麦深加工的附加值大幅度提高,一整套“组合拳”被河南人称为“小麦经济”。
而他十八大后在多个公开场合一再倡导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也早在这里预演并初步成型。在中共十六大明确“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之前,李克强在2000年底就率先抛出了“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进”的思路,提出了以郑州为中心、包含周边几个城市在内的“中原城市群”构想。2003年,李克强又进一步明确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建设大郑州,真正发挥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当时有反对意见说:“城市大了,怕不好解决就业。”
李克强回应说:要先搞清楚究竟是市长提供了就业、给了市民饭碗,还是就业繁荣了城市、然后养活了市长。
一些没被纳入“城市群”的城市担忧会否遭边缘化。李克强回应说:“就是不能搞平均主义,就是要走不平衡战略,要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中心城市。”
这期间,郑东新区的拔地而起,无疑被视作他的一个“大手笔”。
河南省会郑州,中心城区规模偏小,又被陇海、京广铁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间大受制约。在李克强看来,在全国的经济大版图中,这个人口过亿大省的省会城市定位,应该是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河南省为这个国家打造“中原经济隆起带”上的“龙头”。
这就意味着郑州必须拓展新的空间。据媒体报道,早在2000年李克强就至少三次向郑州市“喊话”,要求郑州规划新区,拉大城市框架,加快人口集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时,正逢107国道东边一个老军民合用机场刚刚搬迁,市里拿出了一份占地不足5平方公里的规划方案,打算筹划一个面向港澳地区招商引资的商贸城,叫“港澳新城”。不过,这份规划还没汇报完就被李克强打断了。几个月后,郑州市领导拿着修改过的方案又一次汇报,结果才说了几分钟,就再一次被打断。
“不用汇报了,”李克强说,“你们思想再解放一点,通过建设部聘请国际上最有名的规划公司来帮你们规划,规划大一点。”
几个月后,由33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方案评选团投票选中了日本规划名家黑川纪章的方案。新规划中郑东新区的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甚至比老城区的面积还大了10平方公里。
知情人士透露,为了推进新城建设,李克强甚至动手调整了郑州市的领导班子,以带动思想解放。同时,为了避免换一届领导就换一种思路,他将新区规划交由人大通过,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
10年后的今天,郑州东部这片曾经只能养鱼耕田的土地上,已经建起一座“值得被写入教科书”的国际新城。截至2012年11月底,42家全球500强企业和56家国内500强企业已在新区设立公司或分支机构。
同时,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近100个自然村的10万农民从此彻底离开了原先的农耕生活,变成市民,住进了安置社区,一些村子还将预留地和一部分资产作价成立了股份制公司,股权量化到每个村民,让他们享有土地开发收益,这些中原大地的农民第一次有了财产性收入。
在今年1月给河南方面的批示中,李克强希望河南“继续打造好郑东新区这个上亿人口大省推进城镇化的样本,为探索走出符合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创造经验”。
有人说,人口多、农业重、底子薄的河南省,就相当于一个“微缩的中国”,而初步施展理政能力的李克强,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改变。曾经以农业大省自居的“乡土河南”,已经向“城市河南”阔步前进。2012年,河南城镇化率达到42.4%,比1998年李克强赴任省长时的20.8%翻了一番,平均每年有100多万农民变为市民。
连曾被人担心受到“轻视”的农业,也得到了同步的高速发展。2012年,河南粮食实现“9连增”,总产量再一次突破历史新高。
如今的河南人既可以得意地说“全国每10个汤圆有6个、每10个水饺有4个在河南生产”,也可以半开玩笑地宣称“iPhone 5是河南的土特产”,因为全世界iPhone系列手机70%都在郑州组装,随后直接行销全球。
这样的变化发生在这块农业情结、农耕意识深厚的土地,不能不说得益于当年那位北京来的年轻省长,“给农耕意识根深蒂固的河南带来一阵风,让大家开眼看工业、看城市。”
相关专题:改革的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 明星分析师荐股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