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未来5年城镇化率目标都高于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
就在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6%上升至51.27%的过程中,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土地污染、水污染以及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的出现让中国开始步入“大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
但是城镇化的热度并未由此降低。《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各地方政府正纷纷上调“十二五”期间的城镇化率水平目标,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包括民革、民建在内的多个民主党派都将城镇化作为今年两会的重点提案内容。
2月28日,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秘书李先生向本报记者透露,这份名为《关于深化配套改革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提案》 将作为民建今年全国两会的重点提案。
改革的红利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
“此轮新型城镇化将不同于以往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新基础设施的空前投入,如今的中国政府似乎更加注重缩小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以及打造强调环境保护和注重民生的新增长模式。”摩根大通全球市场中国区主席李晶认为。
有消息称,在本次两会后,将颁布一份跨越”十二五“和“十三五”(即2011年~2020年)的全国性城市化发展长期规划,目前这份《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编制完毕。在这份被视作城镇化顶层设计的规划中,“可持续发展”将被置于重要的位置。
三原则架构初显
规划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这三项指导原则基本对应了三大目标:社会公平、城市规划和土地改革新方向以及可持续发展。
据悉,这份由发改委牵头,联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其他国家部委共同制定的全国性城市化发展长期规划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
李晶对记者表示,虽然这些原则表述不甚清晰并且规划仍在协商酝酿中,但政府的宏观政策大方向已经相当明确。这三项指导原则基本对应了三大目标:社会公平、城市规划和土地改革新方向以及可持续发展。
规划将涉及全国20个左右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将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
“这一方式旨在建立一项以成熟大型城市为核心的促进周边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李晶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建设“生态文明” 和“美丽中国”已经被写入党章,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城镇化推进必将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城市化率或将在2020年攀升至60%,在2020年污水量将增加约45%且城市固体废物量增加25%。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需要各地方政府重点考虑。
多地上调城镇化率目标
GDP增速超过7.18%就必然出现资源环境问题。
尽管规划尚未尘埃落地,眼下城镇化率已经在一些地方两会之后被写入了政府“军令状”中。
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年~2020年)》显示,目标到2015年,该省城镇化率达到56%;云南省出台的《滇西南城镇群规划(2012年~2030年)》以及《滇东南城镇群规划(2012年~2030年)》,提出建设滇东轻工产业为主的沿边城镇群。目标是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2030年达到65%左右。
未来5年,在城镇化率这项指标上,安徽省提出力争达到55%,河南省则要提高到52%以上,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要由目前的43.53%提高到53%,湖北省提出要由目前的53.5%提高到58%。
曾有机构对于城镇化对于经济的拉动效应进行过估算:平均一位农民成为城市居民,国家要花费40万元,如以每年1%的城镇化速度计算,我国每年的进城农民达1300万人,可拉动52000亿元内需,约等于国内生产总值39万亿元的13%。
这样的经济效益自然对于各地政府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记者同时注意到,在这些提出城镇化率目标的地区,均设定了较高的发展目标。在目前31个省区发布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有24个省区将今年GDP增长目标定在10%及以上。而土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曾在广州“广东科技论坛”上介绍,“GDP增速超过7.18%就必然出现资源环境问题。”
GDP指标支配地方官员的考核体系下,城镇化会不会在地方新一轮竞赛中失去本来的初衷?
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必须有规划 保证城镇化质量与环保问题,这需要中央与地方双方努力,尤其是地方转变理念与行为。
“首先是中央应改变考核不以地方GDP为标准,否则地方会以各种发展方式发展政绩,很难保证环保问题;其次是应对地方建立约束机制,比如约束地方发债冲动,建立偿付负责机制。最后是在中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以减少污染源等环保问题。”
产业选择是关键
目前的环境问题与工业化发展不足、解决环境能力不足也有直接关系。
“地方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 需要选择一个好的发展模式,尤其是选择合适的产业。”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的推进不能只是圈地造房,而要与产业化同步推进,在今后城镇化的推进中,产业的选择很关键。
在他看来,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要排除,诸如风电等已经过剩的产业要慎重选择,在产业选择上要加大绿色环保与低碳环保等产业,加大环保设施投入,运用高科技手段来改造传统设施以减少污染。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常被人视为一对矛盾体,其实两者之间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城镇化给环保行业、绿化行业企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永亮集团董事长佘永亮公开表示。
据其介绍,该集团已开拓出新业务:参与农村环境治理,这都得益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推动城镇化而实施的农村环境治理样板工程。因为顺德村镇水域污染严重,自从去年公司参与农村环境整治以来,新建6座污水处理场,效益达几千万元。
同时,伴随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环保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有望迎来良好发展机遇。中信证券王海旭认为可关注可持续成长环保细分领域,例如再生水、生活垃圾处理(焚烧)、土壤修复、危废处理处置等领域的企业。
在他看来,这些细分领域或者具备足够大的市场容量(保证订单可延续),或者具备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废物资源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不仅如此,环保和城镇化也同时给外商带来投资商机。“威立雅环境集团、保健生物科技公司等从事环境产品领域、制造业领域、商业零售领域业务的各类跨国公司负责人均表示,继续看好中国的投资前景。”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经济增速与环境保护虽然存在矛盾,但两者同时又是相互联系与促进的,一个地区通过经济的高速发展可以遏制环境的恶化。”陈耀表示,目前的环境问题与工业化发展不足、解决环境能力不足也有直接关系。
“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因此环境尤为恶化,这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结果,今年大多提出两位数的增长目标说明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强烈,也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 陈耀向记者进一步解释。
在他看来,“国家加大中西部财政投入有利于该地区增强科研能力与加大减排与环保设施的改造。”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2013年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作为公共投资的环保必将受益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此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业界预计环保方面或获得更多财政支持。
相关专题:321国道:城镇化在路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 明星分析师荐股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