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短期内巩固经济复苏成果还是保持中长期经济可持续增长,都要求中国尽快启动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的“第二次转型”。[网友评论]

王忠明:中国进入经济转型最复杂一年

  今年中国经济进入经济转型,也就是所谓调结构最复杂的一年,不仅要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同时还要调整经济结构,管理好通胀预期、通货膨胀。[详细]

专家:中国经济将进入第二次转型

 今后几年我国将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过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第一次转型后,由生产大国转向消费大国的第二次转型是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详细]

刘军红:日本经济转型的“市场意识”

 日本在2002年到2007年的“泡沫后遗症”中,取得了出口与内需双引擎的经济复苏,演绎了战后最长的经济扩张期。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内需主导型复苏?[详细]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中...

吴敬琏:体制问题造成经济转型成就不大

小调查

1.你最关注哪方面的经济转型?(最多选3项)
经济体制转型
发展战略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
2.你认为现阶段经济转型速度如何?
很慢
适中
很快
3.现阶段中国经济转型难题在哪?(最多选3项)
内需不足
产业结构不合理
市场机制缺失
城乡二元结构
国进民退
利益集团阻挠
 

第二次转型

第二次转型 如果说前30年的改革,对中国而言是第一次转型,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全球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财富积累、劳动力转移,使中国完成了从经济弱国到大国的目标,那么接下来,中国将进行第二次转型,这一次目标更高,是要使中国成为经济强国。 [详细]

【现实篇】

内需问题成为一种顽症

中国的消费悖论
  城市消费步入更新换代期、农村收入增加较快并开始追赶城市消费,以及“80后”独生子女消费观念的转变推升房地产、婚庆和旅游等消费。对于这些结论可能还会有争议,但至少也可以说明内需不足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详细]

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与“需求锁闭”
  目前我国居民实际消费的总量可能明显高于现在的35%的统计数据。这似乎可以校正一些居民消费过低的印象,但不能校正最终消费占GDP比重过低的问题。要客观评估最终消费占GDP比重过低的问题,有一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这就是住房消费。[详细]

营造确定性和安全感
  目前中国社会中的房地产热是一种很不正常但又有其根据的现象。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极端不确定性的时代。对未来缺乏稳定的预期,是我们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个因素对于人们的经济社会行为有着莫大的影响。[详细]

观点聚焦:

谢国忠:内需不足源于家庭财富少

  能把中国内需不足的问题简单归咎于不愿意花钱,还有家庭财富低的问题。

张斌:经济反弹难掩内需不足困境

  中国人不愿意享受物质生活,都愿意把钱存起来,而是钱太少、东西太贵。

求是杂志: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收入分配格局大调整,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产业结构及市场机制不合理

京华时报:大学生当淘粪工体现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所占比例来看,淘粪工在大学毕业生中只占少数——五个大学毕业生当淘粪工,相对于去年全国610万大学毕业生来讲,那只是百万分之一,这还只是以一年的大学毕业生数作为分母。然而为什么这“少数”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生存状态,却令人揪心?[详细]

上海商报:天然气荒背后是市场机制的缺失
  我国曾出现过“水荒”、“电荒”、“煤荒”,独独没有出现过“天然气荒”,为什么今年出现了“气荒”?有人质疑,早不荒,晚不荒,偏偏在寒流袭击的时候“气短”,石油公司是不是借机“逼宫”发改委,让政府上调天然气价格?[详细]

产业结构引发国进民退之争
  出乎意料,这场始自学术界的言论,会逐渐演变升级为事关中国是改革还是倒退的体制之争。“国进民退论”、“国企垄断论”、“与民争利论”;这些极具敏感度和煽情性的概念一经亮相,就受到外界高度关注,引来很多人的附和甚至声讨。[详细]

相关策略:

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事实上产业转移在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已经形成趋势。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着力点。

产业结构调整:无形之手不能少

  抑制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的参与配合,过剩的产能即使一时被压抑了,风头过后仍会以另外的形式再冒出来。

【挑战篇】

经济发展过程催生收入分配不均

胡锦涛胡锦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
胡锦涛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要加快完善税收制度,坚持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详细]

温家宝温家宝:要把蛋糕分好 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温家宝强调,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详细]

发改委主任张平发改委:中国将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
中国将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积极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推进垄断行业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详细]

成思危成思危:须让群众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 工资随CPI而提高
成思危认为,关键是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提高工资性收入。为此,他建议要建立三个制度:一是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二是要有随着企业效益增加提高工资的制度;第三是建立工资随着CPI增加而提高的机制。[详细]

贺铿贺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成为经济工作重要问题
贺铿表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应该成为经济工作中重要问题。收入分配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经济增长就不可能健康地增长,许多社会问题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不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个什么精神,都应该成为经济工作一个中心问题,一个大家应该关心的问题。[详细]

郑新立郑新立: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让中低收入者能充分消费
郑新立表示,要采取措施来扩大商品的销售,比如说销售信贷、改善销售环境等等,要根据现阶段消费升级的特点,从生存型向消费型转变,改善社会各方面条件,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环境等,让老百姓更好的享受公共服务,过上更好的生活。[详细]

官媒聚焦:

人民日报:晒不同地区行业民众收入

人民日报记者深入基层,分头采访了几位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收入状况的普通人,请他们晒晒钱袋子,算算收支账。

人民日报:提高劳动所得势在必行

人民日报 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占比不到百分之四十二,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资本回报比重却节节上扬。

新华社晒寻常百姓家庭收支账

新华社经济下行、物价上涨、就业锐减……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了严峻考验,给普通百姓的家庭收支带来了影响。

求是杂志: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是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

求是杂志在扩内需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大调整,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经济发展过程催生资产泡沫

[股市泡沫]1.16万亿信贷资金流入股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表示,上半年,有2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股市,30%左右的信贷资金流入了票据市场。这意味着有一半左右的银行资金是在金融系统内部自我循环。他认为,这样的结果就是推动金融泡沫的形成。[详细]

[楼市泡沫]“地王”带来的困惑:巨额信贷不投楼市投什么
国有企业确实正手握重金进入房地产市场。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这背后的道理就是“钱太多”。他认为,因为产能过剩,中化集团掌握的巨额资金不可能再去建设化工厂,而中国电子集团也不可能再去建设电子厂,因为沿海的电子厂还在关闭中。钱只能往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上流。[详细]

[高层预警]央行再发预警:通胀预期持续增强
央行调查统计司发布《200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指出,当前应密切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做好通胀预期管理,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增强贷款增长的可持续性,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详细]

专家视点

家庭如何自制无碘盐娄刚:中国处资产泡沫化过程中
由于货币供应过剩,中国现在正处于资产泡沫化的过程中。[详细]

谢国忠谢国忠:很多贷款流向股市
谢国忠认为,股市房市很多时候是联动的。[详细]

碘盐与不加碘盐的区别夏斌:内地信贷将结束超常规增长 须防资产泡沫
货币多了物价容易上涨,这不能不令人担忧。[详细]

经济发展过程催国进民退

中国钢铁业重组 国进民退相煎还是相宜引发争议
  业内人士表示,现在中国各地纷纷掀起钢铁重组潮,都上所谓的“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线”。实际上,这些钢铁产业规划越来越脱离市场,并极有可能本身就变成了钢铁产业投资的催化剂,关于国进民退相煎还是相宜引发极大争议。[详细]

山西告别煤老板 煤矿整合或演变成资源领域国进民退
  山西省正在进行的一次史无前例的资源整合,也可以说是全国最大规模的企业重组,在这次重组中,每一名煤老板都将面临一次重新选择,很多煤老板将淡出这个舞台,现在的山西部分煤矿似乎很荒凉,到处是杂草丛生。山西将告别煤老板,煤矿整合可能演变成资源领域国进民退。[详细]

国企天价买地是在透支中国未来 背后有政府身影
  央企争夺地王除了给地方政府制造些土地财政外,一点好处都没有,不但把央行和国资委拉下水,还把宏观经济政策搅和的困难重重。国企蜂拥房地产市场的“疯狂”行为让网民产生担忧,甚至有网民提出,国企天价买地是在透支中国的未来。[详细]

航空业现迎来第二次重组潮 国进民退成主旋律
  过去的三年,对于中国航空业来说充满了变数。在2002年民航业第一次重组中,奠定了国航、东航、南航三足鼎立之势,同时也谋划开放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而现在,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重组,没有人知道中国民航业又将走向何方。[详细]

相关分析

李华芳:从钢企并购看国进民退之忧
  并购重组本身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但国进民退却可能误用这种手段。[详细]

叶檀:亏损国企凭什么并购盈利民企
  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是大势所趋,但在兼并过程中,必须坚持市场定价、淘汰落后企业与落后生产力为原则。[详细]

时评:钢铁“中国式”重组之忧
  中国式重组让钢铁业在行政干预的语境中究竟会失去什么?[详细]

勾新雨:七问新国有化 以日钢为例
  在全球经济衰退大背景下,中国“新国有化”逆势而上,当新国有化卷土重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更多不确定性?[详细]

潘石屹:央企拿地势必助推房价上涨
  央企频频出手拿下地王,势必助推房价上涨,只能说明相当多国企财力雄厚,应警惕房地产市场新一轮泡沫。[详细]

【机遇篇】

“用工荒”倒逼产业升级

王志彦:用工荒是一次转型机遇
企业如此,地方政府亦如此。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区域经济如果不融入到这场变局中,不主动调整自己的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没有出路的。从这个角度看,“用工荒”只是一次预警警报而已。[详细]

用工荒背后的拐点
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而很多发达国家在这一阶段都曾经经历过劳动力与就业结构的调整。在这个阶段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再无限供应,工资成本也由以前的“水平移动”变成了“陡峭上升”。[详细]

半月谈:用工荒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民工荒实质上是一种劳资博弈,要么企业加薪,要么民工不来,有远见的企业家就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转型升级获得的效益来消化劳动力薪资提升后上涨的成本,这是一种倒逼,是劳动力市场逼着企业转型升级,市场之手永远是最有效的。[详细]

低碳革命助中国经济转型

林伯强:低碳革命助中国转型
对许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而对于我国则是机遇大于挑战。发达国家的能源使用效率已经很高了,要进行低碳经济转型,必须用新的清洁能源进行替代。而我们的能源利用率较低,要发展低碳经济,会从提高目前的能源利用率,这样的成本是最低的,也最容易着手。[详细]

低碳经济引领中国走向绿色未来
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这一概念从广义上来说,甚至包括“节约”的意思,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指依靠高新技术发展经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由过去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模式向低消耗低污染的理想模式转型的契机。[详细]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
要通过产业政策调整,鼓励高碳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以技术进步带动整个产业升级;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增强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强制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详细]

中国低碳经济路线图

  2006年底,六部委联合发布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APEC会上,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
  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
  2008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详细]

【战略篇】

人民币小幅缓慢升值

人民币汇率自主性不动摇 小幅升值符合现状
从欧美国家而言,人民币一次性达到5%甚至10%以上大幅度升值是他们所期望的,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小幅升值更符合中国经济的现状。苏宁尤其强调,人民币升值应当是长期、缓慢且逐步升值的过程,短期内汇率则应当有升有降,根据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灵活调整。[详细]

重启人民币汇率渐进调整 符合中国根本利益
重启人民币渐进调整,需要消除部分民众的担心。人民币汇率的渐进调整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贸易条件,促进整体国民福利,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理性看待外部压力,有利于打消决策者重启人民币渐进调整的顾虑。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上,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考虑对方的关切,与屈从于外部压力有天壤之别。[详细]

人民币升值窗口打开 有望回归小步渐进升值轨道
一个有效的汇率机制,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进出口商品的合理定价,改善中国贸易条件,更可能带来贸易品与非贸易品比价的正常化转变,进而改变内部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的扭曲状态,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从整体上增进国民福利。[详细]

扩大内需

过去30年 居民消费受到收入增长影响
  我国居民消费增长主要受到收入增长的影响,过去30年间,收入持续增长有力支持了消费增长,但今后一段时间,城乡居民消费除了受到高房价影响之外,还将受到存量财产实际购买力波动、分配差距拉大和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详细]

当前 居民消费仍会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投资贡献率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年,这是基于配置消费获取超额收益的时间界限。我国已渡过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正在步入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相当部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已拥有汽车,步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详细]

未来 居民消费率有很大提高空间
  中国的消费率偏低,2008年中国的消费率为48%,比参照国最低点低11个点。2009年中国的消费率按推算大致为51%。那么,按年度经济增长率9%、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占比年度下降0.5%,居民消费按2010年前三年的平均水平计算,2012年消费率可望达到54%,年增长1%。[详细]

相关分析

张捷:中国特色的劳动力与消费结构
  中国有劳动力所得分配不公的问题。[详细]

刘利刚:让税于民促进消费结构更合理
  目前存在的庞大的政府消费何去何从值得讨论。[详细]

博时基金:经济结构悄然转型 消费服务长期看好
实事求是,会议提出的鼓励民间投资的四项举措。[详细]

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消费增长
 民间资本投资增加意味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长,就业增长意味着农民工进城机会增多,更多农民转变成“居民”,将推动城镇化程度的提升、平均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支付能力的增强。民间投资实际上是突破消费增长瓶颈的关键。[详细]

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
  民间资本的大规模发展,有利于形成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而形成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会使边际收益为零的企业逐渐退出。一直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产能过剩,如果靠行政整合,可能会发生亏损企业整合盈利企业的不合理的、浪费资源的低效率的调整行为。[详细]

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投资有效性
  政府投资效率一般较低,政府投资长期参与主要行业的投资,容易产生规模递减效应,即出现1%的GDP增长,需要2%-3%的投资增长才能实现。规模递减效应的不断加大导致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在电信、能源、金融等等竞争性领域,应推动最有活力的民间资本参与。[详细]

民营经济发展需要冲破阻力

    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增强经济的竞争性,为经济更有质量更有效率地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转型战略注入一支最有活力的生力军也刻不容缓。
    要达到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如何落实和执行国务院会议精神是关键。在落实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产生。希望民间资本挟国务院会议精神的东风,冲破阻力,推动中国经济的这一重大改革得以实现。这一重要战略部署的实现,对于增长方式转型的作用,可能与凤阳县当年分田到户的改革对农村制度变革的影响媲美
[详细]

推进城镇化

中国经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探索之路
  在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中,城镇化和工业化一样,一直都是推动经济大步向前的重要动力之源。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这就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将在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空间中扮演起重要角色。[详细]

打破户籍坚冰对城市化进程意味什么
  长期以来,城镇户籍都是老百姓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社会保障等城镇公共服务的前提。然而,原有的城镇户籍制度让城市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望而却步,阻碍了城镇化进程。打破户籍坚冰,加快城镇化步伐,对中国经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详细]

扫除制度障碍是扩大内需的基础
  在经济增长企稳回升、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的时候,怎么样扩大内需?对中国经济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不单把农村户口转成了城镇户口,更重要的是扫除了很多制度障碍,提高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而这些正是扩大内需的基础。[详细]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波澜曲折

城市化主宰个体命运
城是静的、人是动的,很难想象,人会被城所困。[详细]

程序化还是城市化
高度依赖投资的中国式造城和外需的中国制造。[详细]

劳动价值+城市溢价=财富
中国经济转型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详细]

公共产品改革

公共产品定价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说起公共产品涨价并不是没有道理。我国的公共产品一直是政府提供为主的态势,公共产品提供企业基本通过各级政府补贴生存,提供的产品本身并不盈利。但是随着市场改革的推进,政府补贴逐步减少,企业生存困难,需要提高价格,否则市场将出现公共产品提供不足局面。[详细]

公共产品价格应从“利益博弈”转变为“利益均衡”
  对公共产品价格的调整,应当由目前的“利益博弈”向“利益均衡”转变,由模糊定价转向透明定价。不管价格如何调整、如何变化,都不可能对社会产生震荡,对公众心理产生影响。政府如何确定公共产品的价格呢?毫无疑问,“公共”二字是政府确定产品价格的落脚点和立足点。[详细]

公共产品应走出“改革即涨价”的误区
  无论基于民生的角度,还是出于竞争的需要,能源资源类公共产品再不能继续沉浸在“改革即涨价”的习惯性思维之中。“改革即涨价”,或许短期内可解燃眉之急,却解决不了这些企业竞争力始终不强的长远忧虑。[详细]

无处不在的公共产品

  每一次危机,总伴着对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思考,从而成为思想理论和发展模式创新的契机。

  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在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进程中,我们也需要更主动地发挥政府在制度设计和规范过程中的引导性力量,为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更为坚实的公共产品基础。从计划经济时代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到如今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十年思想解放的价值,其实从来没有否定这个“公”字。[详细]

相关专题

更多

全国普现用工荒

低碳经济之路

专题策划制作:Dhl 韩锋年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