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背后的拐点
今年的“用工荒”来得比往年更早,也更让人心慌。最早慌乱的是物流公司和做电子商务的网站们。春节前的返乡大潮让不少物流公司不得不提前歇业,也让数万名淘宝卖家陷入慌乱之中。他们“即使每天两班倒,还有上千个单子不能出货”。春节过后,“用工荒”不仅仅出现在东南沿海的制造企业中。因为招不到服务员,北京很多餐厅的老板不得不亲自上阵,干起端菜、洗碗的体力活。北京一家印刷厂的高管说:“今年的用工荒比往年都严重。工厂原来有1000多名工人,但春节过后只回来了600多。那几天老板急得天天在办公室里骂人。”
一家公司的人事经理说,招聘会上1500元的月工资能收到一大摞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简历,但2000元的工资却招不上几个普通的工人。遭遇“用工荒”的企业们,被逼得似乎有些慌不择路,提高工资待遇成了惟一的法宝,南方的服装工厂集体开出了4500元的月薪来吸引工人。“用工荒”在大幅提高企业成本的同时,也引起了市场的波动。因为产能不足,商场里的春季服装上市推迟了半个月;因为采茶工人的工资上涨,今年上市的碧螺春新茶价格要上涨10%……
“用工荒”让企业很纠结。比招不到人更让企业头痛的是招不到合适的人。在2.3亿的农民工中,技术工人严重缺失。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说,每年招到的工人100%是没有经过任何培训的。而培养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至少要花5年以上的时间。
“用工荒”让企业很受伤。虽然大幅提高了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但“新生代农民工”们却似乎并不领情。“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除了一张农村户口之外,他们的穿着打扮、行为方式与城市里的同龄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他们不再像前辈们那样,只为了赚钱而来到城市。他们更希望开阔眼界、接受培训,甚至是自己创业,当老板。在巨大的落差面前,很多企业开始猛然醒悟,他们的工人不再是从事着简单、重复劳动的机器、设备的替代品,而是有需求、有思想、活生生的人。而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必须升级,从把人当作机器的管理,升级为满足人的需求的管理。
这一轮的用工荒来得猛烈而突然,但却并不偶然。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就曾发布报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像的那么多,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这个转变会带来城乡劳动者工资的上涨。”因为金融危机,“拐点”出现的时间比报告预计的整整推迟了一年。
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而很多发达国家在这一阶段都曾经经历过劳动力与就业结构的调整。在这个阶段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再无限供应,工资成本也由以前的“水平移动”变成了“陡峭上升”。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和产业结构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的经济增长动力转变为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模式。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应提高到60%,成为主导行业。但是查阅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却发现,截止2008年,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才刚刚超过40%。
今年的“用工荒”并未像往年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解,“招工难”仍然是很多企业负责人聚会时热议的话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称,沿海地区企业“招工难”将常态化,还将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