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利用汇率施压中国未果后,中美经济博弈重点正转向实体贸易领域,未来双方发生贸易摩擦的频率会更高、范围更广、涉及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和新兴产业。[详细]
尽管我国外贸保持稳定持续增长,但未来外贸发展依然面临着外需不足、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和结构性转移等三大不确定风险,必须对此保持“高度警惕”。[详细]
调差发现,很多企业担心汇率变动已经出现不接单,或者放弃长单接短单的现象,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详细]
既要看到应对当前仍然较困难局面的需要,也必须有长远的目光。“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发展方式重点是在结构、质量、技术、标准上进行转型。相信在这五年里,中国外贸结构会有很大提升。[详细]
美国等国大规模地发行货币,在企图拉动经济时引发了通货膨胀,导致大量热钱涌入亚洲等新兴市场及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直接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暴涨,通胀由外贸渠道进入中国并影响外贸企业。[详细]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上周六在京表示,中国2010年的贸易顺差可能从2009年的1960.7亿美元收窄至1800亿美元左右。[详细]
在108届广交会上,多家企业表示,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压力的叠加效应下,企业普遍面临成本压力加大、利润逐渐被蚕食的考验。[详细]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在市场普遍关心的汇率波动、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因素之外,中国外贸尚需面对美国货币发行“失控”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等重大难题。[详细]
欧盟日前公布了未来十年工业发展新战略,部分新政策特别是贸易战略对我国薄弱产业及中欧经贸的潜在不利影响值得引起警惕。[详细]
国际家电市场依然在复苏中,除去人民币汇率影响,节能减排也使外贸企业在接单时对交货期非常谨慎。[详细]
无论是商务部的大课题,还是正在起草中的“十二五”外贸规划,都试图在保持一定数量指标增长的同时,更强调外贸质量的提升,弱化数量指标。[详细]
未来中国外贸企业的产品链和产业链将进一步“拉长”,接近当前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制造业企业从自身需求出发,以多种方式进军物流、零售、形象推广将成为潮流。[详细]
在众多外贸企业和商业人士看来,日渐清晰的“十二五”规划为中国外贸所提出的蓝图“重心”并不仅仅落在外贸产业本身,中国宏观经济决策导向的“红线”效应更值得关注。最值得关注的“红线”之一,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要求。而另一条“红线”,则是内外市场日趋融合的必然要求。[详细]
今年广交会释放的“十二五”变化信号之一,是未来中国“出口基地”建设步伐将明显加快。在本届广交会上,来自山东菏泽的“中国木草柳出口基地”正式挂牌亮相,十多家企业联合使用统一的企业和产品标识,抱团出击国际市场正在成为现实。[详细]
外贸未来五年中的发展方向将由现在的“千军万马”型向“精兵强将”型转变,产品单一、缺乏议价能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贸易市场竞争格局加剧的客观现实。有预测认为,未来中国外贸企业的产品链和产业链将进一步“拉长”,接近当前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详细]
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推进市场多元化,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详细]
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详细]
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引导和推动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深化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详细]
桑百川:光就外贸进出口活动来谈外贸存在的问题,解决不了外贸问题。外贸的问题是流通问题,它的根源在供给端,根源在生产。如果我们要提升外贸的竞争力,增加外贸的收益,最终就应该从生产领域中入手。在价值创造上,通过技术进步,来使我们的生产企业有更高的附加值,当然我们从流通领域中也有工作可做,就是在价值实现上。我们能够适当的集中外贸的进出口的经营权,这个不是靠行政力量去强行的让企业组合在一起。而通过政府引导、市场竞争使得企业的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这样在定价权上可能会有一些改进。[详细]
我们的出口应该是结合着走出去,也就是我们把出口产品的价值链从国内后道工序的加工组装,把它延伸到全球。设计奇瑞的设计工艺是在意大利都灵,研发像华为的研发中心是在伦敦和美国。我们的一些关键的零部件生产,也要分散到全世界,包括我们的渠道、营销后勤。就些都能够形成我们的出口部门。形成实业和科技、金融、货币打捆走出去,而不仅仅是卖出去产品。[详细]
稀土的问题和铁矿石的问题,是两个很有意思的案例。中国是铁矿石的最大的进口国,但我们有几千家铁矿石的进口商,自相竞争的结果是,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几大巨头控制全球出口份额90%以上这样的市场结构下,和这些出口商来进行对等谈判。出口的结构是一个寡头竞争的结构,少数几家企业已经控制了90%以上的长期协议价格的份额。而进口上是几千家企业在自相竞争,所以中国作为最大的进口国,但是我们确是一个趋近于完全竞争的这种状态。而出口商是少数几个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它是寡头垄断的市场,这种市场结构下,使得我们进口量很大,但是却没有定价权。[详细]
凤凰网财经中心 出品,欢迎收藏 编辑:黄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