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百川:二元结构使中国快速经济增长周期长于四小龙及日本
凤凰网财经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做客凤凰网,畅谈“大国往何处去系列策划之外贸变局”。桑百川在对话凤凰网财经时表示,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将使中国更有可能保持比亚洲四小龙、日本更长周期的快速经济增长。以下为文字实录:
凤凰网:桑老师您除了研究中国贸易经济,同时也研究台湾经济。那么咱们中国现在对外贸易发展到这个阶段,是不是跟以前,比方说日本、台湾,以及一些东南亚地区有相似的遭遇在?您如何看待,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经验呢?
桑百川:的确是,像60年代之后,日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就是因为劳工成本大幅度上涨,汇率的变动,使它依靠成本的优势扩大出口,这种外向型经济受到了挑战。它就把劳工密集型制造业大量的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地区,自己重点发展重化工产业,也推动了结构的升级,同时企业也转型出去。而亚洲四小龙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时候,也遇到了日本当年类似的问题,它们也因为汇率的升值劳工成本的上升,而使得劳工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也寻求转移。刚好中国这个时候实行了对外开放,也逐渐承接了来自日本,来自亚洲四小龙,甚至欧美转移过来的生产能力。特别在9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开放度提高,加大了承接海外转移生产能力的力度,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同时,也逐渐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一环。
今天中国的大陆,的确遇到了和当年亚洲四小龙,日本类似的问题。由于劳工成本的上升,汇率的升值,资源类产品的上涨,使得这些依靠成本优势,扩大出口的产品,它的出口竞争力受到了影响。也就如刚才张教授所说的,有一些加工贸易,甚至是沿海的内资企业,特别是处在劳工密集型产业领域中一些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谋求结构性的调整,进行区位的转移。如果简单的对比中国大陆和日本当年亚洲四小龙等等的做法,很多人有一个结论,就是说应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的同时,使劳工密集型制造业向外转移。但是我觉得中国大陆和当年的日本亚洲四小龙的情况很不同的一点是我们存在区域上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
我们有相对发达的沿海和中心城市,也有落后的中西部和广大的边远地区,这种区域上的二元结构,使我们不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差别很大,我们有能力推动沿海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内地转移,一方面推动内地的工业化,吸收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寻找到就业机会,来保持中国经济相对平稳的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就是沿海地区一些劳工型制造业向内地转移之后,腾出空间来。沿海地区在更高层次经济结构上寻找发展的空间,这样实现地区之间的滚动发展,这样中国可能会比亚洲四小龙比日本有更长周期的较快的经济增长能够维持下去。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huangsh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