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思想互动空间——闭幕论坛(实录)

2012年07月08日 11:39
来源:凤凰财经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思想互动空间——闭幕论坛:(实录)

亚布力夏季高峰会闭幕论坛

主持人: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领导入场!欢迎大家参加亚布力夏季高峰会闭幕论坛,下面将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中三角的研究中,完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读,下面我们有请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董事陈琦伟先生。

陈琦伟:主持人跟我们说要专门请我们上来,但是我们已经先坐上来说明我们几位对这个话题有点迫不及待。今天以这个话题作为结束是众望所归,一些小小的遗憾,我们到位的嘉宾中有一两位很重量级没有来到,留下了时间对我们现场的嘉宾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说一下今天的讨论方式,这个话题是一个开放的话题,它的意思就是中央政府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也没有说朝哪个方向,而且在议论讨论在规划但是越来越迫近的话题。所以我们今天会很高兴谈到几位嘉宾的演讲,他们的组成很有代表性,请自我介绍一下。

朱昌宁:我是来自于苏州,长三角的,苏州广大集团朱昌宁。

谢明:我是来自西部地区四川的,是泸州老窖集团的谢明。

艾路明:我是武汉本地的企业,武汉当代集团的艾路明。

何启强:大家好,我来自珠三角广东长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何启强。

秦尊文:大家好,我是本地的学者,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秦尊文。

陈琦伟:开始的时候我们跟每位专家一段时间集中表达对这个问题最核心的看法和他们的见解。这个话题的讨论嘉宾组成来自不同的区域,甚至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可以方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中三角的话题。这次会议材料中提到了从珠三角、长三角向中三角移动的问题。这两个提法,,如果媒体发的话,我个人感到可以再修饰一下,一个提法是说珠三角长三角曾经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极点,现在到了中三角了,等于是沿海地区。曾经是,我觉得曾经是还不恰当,在武汉谈这个话题还不够最恰当,因为现在其实沿海还是的。但是中国经济的总量这么大,要支撑经济持续的发展,要光靠沿海带动是不够的,一定需要内地也要起来,这样理解这个概念比较合适一些。原来的说法是沿海地区现在比较把接力棒传给中部地区了,这也不是最恰当的,以后中部地区可能真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各显所长。首先有请武汉当地的,一位专家,一位企业家,他们先介绍一下对中三角这个话题的研究和关注,以及已经有一些什么样的成果或者见解。我建议他们尽量选取最精彩的部分,最实在的部分跟大家分享,然后再有请其他的嘉宾加入进来。首先有请秦尊文院长,他也是长江领域城市群研究中心的主任。

秦尊文:恭敬不如从命,这两天和各位企业家接触的时候,还有一部分对中三角是什么还不太清楚。中三角就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一种简称或者俗称,长江中游城市群由武汉城市圈,加上湖北靠近长江中游的宜昌、荆州、荆门等,这是湖北进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几个城市范围。湖南是一个整体,湖南省委省政府推进的3+5,长株潭加上周边的五个城市,也叫环长株潭城市群。江西就是鄱阳湖生态风景区,加上靠近湖南的一部分,萍乡、宜春、新余等,按照我们的研究一共是29个地级市,包括直管市。这是一个范围,

刚才主持人也讲了,我们这上面的提法叫从珠三角长三角到中三角,珠三角长三角曾经是增长极龙头,我赞成陈总的说法,曾经是龙头,现在是龙头,今后还是龙头。前年我们国家出台了一个主体功能区优化,说得很清楚,三大优化开发区域,就是长江三角州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环渤海地区,这是我们现在的三大龙头增长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排头兵。全国还划了18个重点开发区域,包括我们长江中游地区,也就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渤海地区,共同构成了国家在18个钟点开发区当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一个地跨三省,包括3个省会城市的。这些国家级的重点开发区域支撑我们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增长极,其中会培育出几个像现在的长三角珠三角这种规模的特大城市群。我们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最有希望的,所以说长三江珠三角和京津冀,现在是,今后也还是我们国家的龙头增长极,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就是完善,除了这三个之外,还可能培育出第四个第五个国家增长极,而不是取代长三角中三角和京津冀,我们没有办法取代,我们跟他们是替补、补充的关系,共同拉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促进我们中国的振兴。谢谢大家!

艾路明:从珠三角到长三角现在到湖北的中三角,中部13个省。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是昨天我向东升理事长提过的,为什么湖北出不了像江浙、广东、北京、上海这样一些真正影响中国的一些大的企业和大的企业家,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一直在考虑的。我们过去有时候也说好像是中部地区总的政策支持,或者政府资源的观点,这是一方面。当然一个地方能够发展好,和它的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充分的认识,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很重要的。有着很粮食的政策,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的工作者,其实也应该反过来考虑自己,为什么你就没有成为中国企业中领先的企业,在企业家中间成为一个有影响的企业家,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个企业家应该考虑的问题,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为什么没有成功,而不是因为种种外部的政策和外部的环境。

我觉得总的说来,湖北武汉的企业家我也认识很多,在市场竞争的意识上,对市场经济的理解上,我觉得还是有它不充分的地方,一个企业发展好,能够充分地进入一个市场竞争的环境,并且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进行竞争,它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大的企业。比如说万科,它在地产领域中尽管面临的同样的障碍,同样的问题,可是万科可以在收缩掉所有的与房地产无关的业务,一门心扎在房地产领域中,商品房领域中,一个相对狭小的领域。迅速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应该是全球最大的房地产企业。我们还有其他的企业,今天没有来的,昨天在谈工业制造的时候,一个理事王振滔,他把它的皮鞋做到了全世界第一大,一年生产十几亿双鞋。这个企业在浙江,完全面对的是一个市场,并不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资源支持。它面对的这种资源支持是一样的,一样的环境,但是他们自己放弃掉所有其他的业务,在早期发展的时候,一门心思扎在这里面,最后它生产的皮鞋是奥康皮鞋,每人穿一双他的皮鞋出来。这样的经营思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湖北企业来说,我自己看来确实是在经营的思路上没有坚持,或者没有一贯的坚持。作为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市场竞争的参与者,也有时候有各种各样摇摆,有各种各样其他的因素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和发展。谢谢大家!

陈琦伟:大家感受到艾总非常非常地谦虚。我们一般讲中三角的话题,讲它的优势,大家都看得到的因素比较多一些,深层次的,或者真正对中三角形成气候有利的,像刚才艾总谈到了,有时间给你补充,再评论一下,从实际运作来看,整个中三角经济圈整体的企业竞争力。接下来我们从东边过来,有请何总谈谈。

何启强:我想讲讲三角的对比,从人文环境来讲,珠三角是最差的,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是珠三角,上天是公平的,人文的不利给了你地利上、区域上的优势,当时的广东比较有利的条件是靠近香港,香港是一个国际贸易、金融航运的集散地,是一个中转的地方,香港进了很多定单,在广东没有改革开放以前,香港的制造业非常发达。那时候六七十年代,我们家用的电扇还是香港的,我的第一台电视机也是香港的品牌,后来这些品牌都往深圳和内地转移了。这是一个区域上的差异,还有一点,当时广东改革开放首先跑出来当老板,搞企业的都是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因为那时候文化素质高的,在政府部门,在国有企业、公有制企业干得好好的,谁愿意出来呢?出来要么就是劳改放出来,要么就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没有办法,那个年代市场是一片空白,需求缺位非常多。你敢出来基本上都能够发财,我记得1985年我们出来创业的时候,三个人加起来的股本金是2.7万元,现在基本上一顿饭就搞掉了,在这种环境下,进入的本刊非常低,要求的学历很低,知识结构很低,资本很低,就是缺胆量,胆量谁给,政策,改革开放关键的问题在于给政策。那时候珠三角的发展是先给一个跟全国不同的政策,让它首先发展起来,上天是公平的,这一块差,用别的方面给你补上。但是改革开放30年走过来以后,慢慢的广东现在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能够继续发展的企业,从创业者由以前的知识结构比较差的已经往层面比较高的转化了,那代人基本上绝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跟我们那个年代一起出来的90%的企业已经不在了,有的把钱花光了,赌博的,移民的,退休的,还有很多买了很多的店铺收租金过日子的很多。现在新一代很多是移民,不一定是本土的,广东这几年发展有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因为改革开放在前面,当时对全国的人才的心吸引力很大,东西南北中发财广东。随着邓小平两次南巡,1979年,把广东搞特区,给特殊政策,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的时候觉得特殊的经验已往全国更多的地方拓展,结果长三角起来了,包括北京政治文化中心起来了,人才的拉力大不如以前广东的人才拉力,现在广东一直支撑经济发展的,前面比较多的是制造业,制造业是中低端制造业为主,那时候比较靠人,广东现在成了人口第一大省,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移民,原来是打工,后来变成本土居民。依靠人口搞中低端制造业的产业已经难以维持,随着整个制造业成本要素提升,很多这种优势内部在具备。现在欠缺的是投资的信心,制度层面,首先有制度,还要相信在这个地方能够落实,首先是相信高层,高层的决心大家不容置疑,武汉提出“市场第一,企业家老大”,但是到了基层中能否落实,能否真正体现思路,仍是有待于企业界的关注。谢谢!

陈琦伟:何总谈了自己的企业,一路创业的历程,成为一个全国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对企业的直接影响。长三角的昌宁,在苏州企业也是有全国影响的我们听听朱董事长的评价。

朱昌宁:没有想到这么大一个场合讲这个东西,对这个课题没有什么太多的研究,也不敢在这里胡言乱语。后来一发现主持人是我们著名的陈教授 ,我们就当做一个课堂讨论,这样就放松了许多。关于珠三角、长三角和现在提出的中三角的概念,真正里面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研究。现在说的大多数还是一个概念,深层次的有许多问题我们觉得真实要分条件,要细致得加以研究,不是这么有而理之的这么讲下去。

我在这里要讲一个感受,城镇化的发展和推进在这三个地方该怎么走?恐怕不能完全照搬珠三角早年怎么走的,现在长三角怎么走的,我们中三角这个区域也应该依葫芦画瓢,这恐怕是不太好的事,因为完全可以利用许许多多在前面两个三角走路过程中走么摔跤的,怎么绊倒的,有一些弊端应该加以避免。确实要研究中三角在这样一个时代再做城镇化建设我们怎么发挥地域优势,而不是简单地去生搬硬套。

我是扬州人,1977年到苏州,那时候是去读书,就觉得苏州这个城市非常安静,现在总体而言还不算太闹腾,跟我们1977年相比完全不叫城镇化,尽管苏州的城镇化从明末清初就开始,那时候苏州工商业比较发达,我们去的时候到了晚上到六七点钟街上就没有人,很安静的小街小巷,梧桐叶落下来,现在基本上找不到了,这是1977年的亲身感受,当时也不叫城市化,苏州就是50万人左右。至于苏州的现在,有五个县级市,都是全国百强县,比如昆山、常熟、梧州、泰山等,昆山一个很小的镇,全县37万人口,工业等各方面的发展非常薄弱,基本以农业为主,后来慢慢搞乡镇企业了,有了一定的规模,总体是他们那个城镇中间一条路,两边两排商业房,再加上上面开店的人住在里面,在许多中西部地区还会发现这样的县城。后来慢慢发展地乡镇也这样走,这是一个感受,作为30多年前我们苏州现在算是比较发达的一个地区了,但是在早年就是这样慢慢发展起来的。

再谈一个关于珠三角的感受。记得1983年的时候,第一次到深圳,那时候我在学校教书,袁老请我们去谈体制改革问题,请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学者们谈这些东西,一下子到了蛇口,住在南海大酒店,那是全国第一座五星级的酒店,我们自己掏不起钱,那时候一晚上几百块钱,住着没有收钱。有一天晚上袁老请我们大概100多人去吃晚餐,是顶层的一个自助餐,说100块钱一位,管吃管喝,随便,没有定量,这让我一下子大开眼界,还有这么好的事情。那时候不叫橙汁,叫橘子汁,尽管喝。我们在世贸的旋转餐厅排队,也不知道什么情况,很多人排队,我们去看最高建筑商的旋转餐厅,排了两个小时排到了,那时候25块钱一张票,那是我们当年半个月的工资,望而却步,找个借口掉头走掉了。这使我们当时觉得深圳给我们的感觉,城镇化的建设是这样子,这就叫城市化。进而进一步了解,后来我们也慢慢了解到在广东这个地方很多的乡镇走工业这条路,遍地开花,四处生烟,工业搞得非常好,江苏的苏南模式也走起来了,也是需要人们需要在生产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在这个基础之上人们需要住得好一些,需要吃得好一些,需要生活得好一些,带来的就是城镇化,一个不自觉地城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有污染,有后来的拆掉重建,有治理污染,有盲目地拓展,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反映出大的有城市病,小的乡镇也有小的乡镇的苦恼和无奈。

这个过程走到了先而今,我们现在又在讨论下一步,或者是整个中国的城镇化的进程,我们现在自己在做一个,我们在张家港做一个所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张家港的凤凰,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把原来分散的乡镇,原来几万人小的乡镇并成十几万人的一个大乡镇,在苏州一直在不断在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觉得实际上应该怎么做卫星城镇的问题,怎么去把城市的相关的产业和城里面的人所需要的一些东西,怎么在这些城镇当中得到一种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在城市摊大饼,比如上海、比如杭州、南京等等,甚至包括苏州,我们试图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这就给我们一个思考,我们不是一味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把大的城市无限制的拓展,怎么去走一个城市群,甚至走卫星城的道路,城市化的建设过程当中,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产业的布局该怎么做。我们在中三角的发展当中,大家现在都说一个梯度的发展,比如广东曾经后来做不了是不是到长三角,长三角做不了的一些东西,不管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源型的东西,是不是到生产资源的地方,或者劳动力输出的地方去做,简单地把产业做这样的搬家。这个问题本身需要讨论。

日本是接受了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产业的延伸地方,但是日本不是简单地照搬,汽车不是发明在日本,发展在日本,但是后来的进一步的提升在日本,还是做了改造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首先在产业化的转移过程当中我们怎么去看待这样一个路径,这个路径实际上是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非常基础的东西,你做什么样的产业,转移什么样的产业能够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能够跟这些大产业集团做什么样的对接,大家都其实在探讨 ,我们在中三角到底做什么?

中三角所谓的优势,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比如它有18万平方公里,长三角好像只有5万平方公里,长三角的人口是1亿5千万人左右,我们这个地方好像还不到一亿人,在9千万人左右,但是我们这里的小县城非常密集,平均50公里左右就有一个县城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再加上这是山明水秀,,我们在做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同时又在把东部的产业往这里转移的过程当中,一考虑是这些产业到底怎么样转移,二是考虑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多发展一些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我们本身有这样的优势。

另外,比如旅游,实际上要了解人发展了以后,发达了以后,富裕了以后,他们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恐怕不仅仅是考虑到当地,肯定现在是交通、通讯等等这么发达的情况下,我们怎么了解我们需要什么,比如东部的人对于中部有一种什么样的诉求,我觉得恐怕在农产品加工、对于旅游许多地方,现在我们都很向往的中部地区,乃至西部地区。陈老师是上海人,上海人到处找地方,哪个地方好玩,这个旅游还不仅仅是观光式的旅游,要让大家有更多的体验,而且这种服务型行业一定方兴未艾。

还有养老的问题,现在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1亿以上,这些人还没有到真正瘫在床上不能走的地步,属于健康老人,他往哪里走?能不能有分时渡假式的养老,我们现在试图在做这样的模式,那么它的地点应该选择在哪里?我们那里空地越来越少了,真正的城市化发展是不是能够给大家更广阔的空间,中部地区有着很大的腹地,这就是一个更大产业的转移。在这种产业转移的过程当中,发展我们的城市,发展我们的城镇,这恐怕更加扎实,更加能够跟珠三角和长三角有一种联动,更加能够把一些财富作为一种均衡,也同时就能够带动我们这个地区的发展。当然,真正这个地区到底该怎么发展,我只是从苏州、或者说大一点范围,就是在长三角这个地区,在做一些实践,有一些感受,同时看看中部地区是不是能有这么一条走的路。完全是一个感受,没有更多的研究。谢谢大家!

陈琦伟:大家听得出来很有味道,娓娓道来,起步的时候节奏很慢,很细致,越谈味道越出来,而且有他的亲身体验,拓展出来的独特的角度,从城镇化乐趣角度,从文化的角度,给人启迪。现在看到的关于中三角的资料,我们会前沟通的时候也谈到,谈的角度跟以往谈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其他经济发展区域有点大同小异,还是无非从政策、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等等方面,就是一些传统概念角度入手。但这个肯定重要,作为中三角一定有在这方面的优势,朱总刚才提到的城镇化的,以中三角有特色的城镇化,以及文化的问题,我觉得很有味道,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讨论。谢总在最后发言,成渝经济区,全国人民很熟悉这个概念了,经济发展也是大家所关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西部地区看中三角的概念,谢总先讲了成渝本身,但是从那边看过来,看中三角,您做如何评价呢?

谢明:今天的论坛嘉宾有东部的企业,中部的企业,和西部的企业。我代表西部的企业谈点自己的感受。第一,从全国土地大市场,从解决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讲,中部应该崛起,也可以崛起。第二,相对中部崛起来说,这次我们的论坛提出中三角的概念,中部崛起,中三角先行,这是第二个感受。这是在中部崛起中间,中三角应该先行一步。第三,从企业的角度讲,我认为中三角的崛起应该有三个层面模式:

一是武汉在80年代敢为天下先,对企业管理,对企业的发展,但是为什么没有坚持下去呢?如果当时坚持下去,我想武汉的产值可以做到第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社会共识和企业家的精神这三者能否坚持做下去,这是中三角崛起的一个先决条件。从现在来看,武汉地区大量是买断进店,这种现象给不包容,通过买断进店的形式,通过买店的形式让我的产品有滋有味合作,谁还创造全球的品牌,谁还参与全球的竞争,这种开放的大市场,统一大市场,在中三角首先在思想上形成共识,要有敢为天下先,要有社会共识。要有开放的大市场,中三角的崛起第一个要破题。

二是中三角的崛起必须有比较优势。中三角的必须优势拿到全国统一大市场去看有什么优势,你的制造业跟东部老根据拟有甚么优势,和珠三角的外来经济,改革开放的经济有什么优势,和西部地区,成渝经济区,我们经过十几年的大开发已经有了一批共识,并且造就了一批西部的企业家,中部的比较优势怎么体现。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比较优势,发展城市化就是一种悖论,因为要陷入城市空心化的陷井,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全国性的品牌,没有全国性的市场的占有率,你的城市化怎么发展?

三是昨天听了陈东升理事长和张维迎教授的的发言,我们非常赞同,培育企业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企业家精神就没有企业,但是实体经济不是一蹴而就,必须从培育企业家精神开始。体现在一是要有社会责任,二是企业家的激情,要敢于坚持。如果说没有一批企业家,没有一批实体经济的壮大,没有一批在全国知名的品牌,中三角的崛起可能也要受到一些发展上的制约。谢谢大家!

陈琦伟:我们几位嘉宾第一轮发言结束,非常欢迎大家准备一些问题,先让嘉宾之间互相碰撞一下。刚才几位嘉宾其实只是初露锋芒,讲了一些他们对中三角崛起和形成中三角的逐步观察,里面已经出现了一些很有趣的苗子,比如说艾总虽然提出这个问题很低调,但是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像珠三角长三角到今天的成功,从开始来看大家都觉得珠三角起步的时候,全国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争论争执也很多,但是后来它成功了,到现在将近20几年的历程。长三角主要是20来年,争论没有那么多了,是一个实际做的过程,这两个都有一个很特别的因素,最后的标志是企业的成功。珠三角长三角涌现一大批在国内行业领先,耳熟能详的著名的民营企业。中国企业家论坛来的都是民营企业家,国有企业是一个专门的话题,我想客观说一句,就珠三角和长三角来说,民营企业的崛起对国营企业带来了影响,竞争压力,舆论压力,要求他们提高效率,整体是一个健康的趋势。艾总站在武汉的角度体会企业家的企业精神,就这一点而言,如果中三角要成功企业必须要成功,但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艾董补充了一点,其他的几位都可以评论一下,中三角企业成功的条件需要哪些,最缺少的是什么?

艾路明: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是在一个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承担它所应该承担的企业的责任,和所运用的战略技巧。首先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哪怕这个市场不是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只要是市场经济的条件存在,这些企业家精神就会产生。我想湖北是同样的,处于整个中国改革开放大的背景之下,我之所以追求湖北企业家本身的东西,我是想用这样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说谁的企业没有做好,它可以办很多事情,甚至于做过激的行动。这是一方面,但是作为湖北的企业家,作为在武汉土生土长的企业,这是自己也要考虑的,我们面对的总的环境是一样的某种成为上和上海、广东企业家的总体的环境是一样的,,为什么没有起来呢?我们比较一下早年武汉最有名的一个民营企业,红桃K,红桃K之所以成功是完全摆脱了任何的计划经济的背景要求,而是纯粹的保健品做市场,做了比较好的市场营销的方式和策略,在一年的时间,当时是90年代初期迅速做到20多个亿的销售,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我那时候企业一年销售还不到2千万。从那时候开始,我的一个很重要的想法是,如果我们要往前走,一定是站在企业自己的角度,怎么样去追寻市场的脚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企业的规律做事情。但是因为别的原因,红桃K今天还存在,但是没有继续辉煌,它开创了一个先例。如果我们中部的企业遵循了这样的市场的脚步往前推进,我想企业是会做大的,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开始有了这种意识了,比如说我们自己的企业做医药,过去我们对市场的环节认识得不是那么充分,十年前开始已经比较充分了,当时我们和江西的企业江东只要有一个比较,我们当时销售一年不到一个亿,他们已经销售十个亿了,由于江东一直到去年才改制,一直是一个国有企业,它的增长一直是非常缓慢的,我们在有十倍差距的情况下,十年以后,我们将近100亿,他们还是30亿。作为企业是不是有一个好的市场竞争的意识,是不是能够充分地树立起企业家所应该承担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的空间,这对我们来说更重要,如果中部的企业都能像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学习,能够更多的接触交流,对我们自己来说会有很好的成长空间。其实武汉有很多好的企业,在湖北、江西、长沙等也有很多好的企业,那个领域中越放开的,市场竞争得越激烈的,民营企业生存得越好,发展得越迅速。当年十几年前我们也做工程机械,当时我们依靠的是国有企业的背景,而当时的三一重工跟我们同时起步,在这样市场竞争环境下,他们是靠自己的实力,结果我们办的企业都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他们现在是世界上著名的工程机械企业了。作为企业,和企业家,特别是中部的企业,这些是值得好好反思的。谢谢大家!

陈琦伟:中部的企业市场竞争也不局限在中部本身,珠三角也好,长三角也好,包括西部地区也好,他们也一定是关注的中部的市场,刚才何董也提到自己创业,看着身边企业成长的过程,但广东企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全国市场的眼光非常超前的,何董在业务中跟中部地区有没有交集,何董是自己创业成功的,非常实干的企业家,从这个角度观察一下,如果中部三角能够崛起,它一定能够吸引全国的企业到这里来为这个市场做贡献,从这个市场中赚钱。你所知道的珠三角的企业家对中部市场有什么评价呢?

何启强:哪个地方能够上企业好好活下去,哪个地方就能吸引企业在这个地方投资,或者能够让这个地方培养出一批企业家来。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当地的政务环境、机制和政策。

陈琦伟:按照您的说法来说,哪个地方能让企业好好活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你所知道的,中部地区珠三角的口碑怎么样?

何启强:由于我没有在中部投资,我没有发言权。广东的企业和珠三角和长三角有一些差异,但是我的观察不一定正确。广东的人比较恋家,不太愿意到处跑,长三角比较进取,温州人全世界跑这就有一定的不同。如果往外跑的话,广东话的语系比较另类在讲普通化,或者交流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尴尬,有一次我和冯仑一起在深圳论坛中讲了一个问题,就是讲到广东人为什么表达有问题,因为它的思维是广东话的思维,不是普通话的思维,如果用广东话的表达全部变成普通话说出来,别人可能听不懂,这是语法上的差异,有可能是地域的原因,也可能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小富即安。

陈琦伟:按我的理解,广东珠三角跟中部联系上是天然很紧密的,你们至少用的员工中都是从湖北中三角地区过去的。

何启强:我之前没有在中部地区投资,不代表我以后不会在中部投资,但是如果要大投入一定要把很多问题搞清楚。我们前一段时间到了大家都劝我不要去的地方,就是东北,东北那边的投资环境到底怎么样,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陈琦伟:为什么劝你不要去?肯定有直接的理由。

何启强:因为这个地方的人特别不靠谱,说话不算数,这是让人特别讨厌的地方。我去了几年,跟当地的政府官员打交道,我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太大,每个地方的人文环境、思维方式可能都不一样,同一个问题你这么看,从另外一个角度别人那么看。比如说东北人非常豪爽,很讲义气,很够朋友。所以作为朋友,我求你帮我做的事情,他一想如果我拒绝了就是不够朋友,所以先答应下来,答应下来之后回家想了老半天,可能做不了这个事情,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想就变成这个家伙说话不算数。我们后来观察,他答应的事情只是理解为一种意向,能不能做要慢慢了解,因为很多外部条件决定着能不能把这件事情做成,所以先不要答应,先把事情搞明白起码有一点,他表态了愿意帮你,但能不能帮成是另外一个问题。

陈琦伟:请秦院长和艾董你们简要评价一下中三角地区政府办事的形象和特点?我相信没有人会在这里说政府官员不够诚信。从企业角度感受到这个地方政府办理小区,对企业的态度,特别是民营企业。秦院长综合评价一下这里政府的办事特点?

秦尊文:我回答一下陈教授的问题,也为了把何总吸引来,我们湖北人说话靠谱算数,我们这几年打造最优投资环境,湖北在历史上是有大贡献的。我们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一个理念,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前天晚宴的歌舞也很或,叫“老大,你好!”很有特色,我们欢迎各位企业家老大来湖北投资。刚才谢总也提到了,我们湖北这些企业有甚么竞争力,有甚么特色呢?我想这都是一些比较相关的,我们今天讨论的从长三角珠三角到中三角我们湖北和中三角在全国经济大格局中站稳,有一席之地,确实必须要有特色,我们的特色就是我们发展我们的特色产业,特别是我们湖南、湖北、江西都在搞两型社会建设,都在搞生态文明建设,而且湖北、湖南、江西的企业确实有特色。比如在两型产业发展方面,有凯迪电力,搞生物质能发电的,6月中旬的时候长江边有回霾,都是安徽烧秸秆引起的,在凯迪电力眼中就是宝贝。还有格力美进行废旧电池回收,变成一个产业,也在湖南江西推广。我们还有一些消费模式,比如说低碳交通,免费自行车也是得到里胡总书记的赞同,在武汉有7、8万辆免费自行车骑行。我们要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环渤海、长三角可能性不大,但是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可以一步到位,我们不走长三角珠三角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这个地方投资使软硬环境都还不错,我们这个地方没有北京的沙尘暴,也没有沿海地区的海啸台风,昨天讲到准备在成都投资,但是有地震的影响。,我们这个地方没有地震。90年代是长三角,本世纪初是京津冀地区,在这十年应该是靠中部发展的时间了,按照七步转移的规律,也该到中部地区发力的时候了,我们中气十足。谢谢大家!

陈琦伟:刚才我们都提到了比较优势的概念,秦院长做了一定的说明,政府既然说了肯定要做到。今天是嘉宾讨论,下面还有问答环节。有请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长陈东升先生,我也拜读了他的关于中三角的系统文章,他对武汉家乡情有独钟,经常想着促进家乡能够做实质性的事,出点大力。你作为泰康的老板,在全国各地体现竞争的最终体现在哪里?我们听听东升先生的想法。

陈东升:我昨天也讲了,现在中国实际上是一个资本的盈余时代,各地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资本已经不是第一要素,现在还是要营造一个高效率的政府和环境,还要培养企业家精神。这两个基本的软环境,投资和钱就追着来了。在湖北的下一步发展前途很重要,但不是根本,根本问题是环境,还有一个就是湖北人民要扎扎实实的务实精神。其实现在各地都在招商,都在发展经济,总体来讲沿海已经很强了,中部和西部只是文化的差异,要了解它的文化和风格,了解了文化和风格打交道也不难。谢谢!

陈琦伟:武汉作为中三角的龙头,在全国的布局中,这样的期待不光是本地的期待也是全国的期待,原因从企业本身来说,企业绝对是希望有更多好的市场出现,谢总讲到过,从西部来看,完全乐意看到的。这就反映了成渝地区,特别是四川地区,四川是一个相对非常开放的地区,从具体来说,泸州老窖在中三角的业务占的比重有多大?

谢明:我谈到研究比较优势,从目前来讲中三角占的比重有10%,但是跟我们的市场份额占比来讲差距很大,我的目标是到2016年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12%,这是我的一个目标,谈到武汉的比较优势,我非常看好,我们已经决定在武汉新洲投资10亿,建一个物流园区。泸州老窖去年16万吨酒,其中十万吨要运出四川,靠什么?江水江艇,我们选择在武汉就是靠到比较优势,地理比较优势,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未来得比较优势。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抱团发展,中三角的发展也是抱团发展。经济发展东中西有梯度,运输观念也有梯度,中部恰好是半径最小的,全国大资源配置,要素配置,也就形成了。谢谢大家!

陈琦伟:大家可能会想谢总是不是要多卖点酒,我昨天跟的士司机聊天,聊到武汉人喝酒的问题,司机说武汉人喝酒不很过火,很有分寸,不太有酗酒的习惯,谢总抓住了切入点,就是我们中三角的比较优势所在,就是在物流方面。东升的文章中谈到了中三角可以做的几个方面,服务功能等等,全国大市场起来了,企业是真正值得利用的。朱总已经闻出这个味道了,像中三角密集的县城布局,以及龙头的布局,城镇化大布局,包括文化问题,我个人觉得有点遗憾,现在介绍中三角的优势对于中三角的文化优势琢磨远远不够,其实我们在外部的,在中三角以外的回顾,在乎中国历史的,就会知道中国的发祥地,历史的根在中原地区,几前年的传承,都是有关系的,这里面可以做好文章,文化变成产业,朱总有实际体验,可以把这个味道再发挥发挥。让大家分享一下?

朱昌宁:我不敢说对这一带的文化有研究,其实中华民族许许多多文化的优点,或者它各方面的品质受到中部的影响,包括长三角,近代的两湖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的东西。

陈琦伟:三国演义的时候,吴国就在孙权苏州那边。

朱昌宁:最后还是不行啊,包括太平天国,那时候苏州被屠城,也是两湖人口跑去的。所以这里面讲的就是区域文化的问题,中部地区两湖地区有很多的优良品质,有很多的文化积淀,包括在人文精神上,比如两湖人性格非常坚毅,两湖人非常执着做一件事非要做成不可,比如两湖人很勇敢,两湖人也很热情,充满了激情等等,要不然不会在中国现代史上有非常了不得的一群精英。我们现在搞企业,东升董事长都是属于了不得的精英,很多很多,走到全国各地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我们那个地区,上海是中国非常发达的地区,但是上海本地的企业家到底有多少?要么来自于江浙,要么来自于两湖,或者是其他的地方,当然还有一批外国人。苏州也是这样的情况,真正的苏州本地人作为苏州个头大的企业家几乎没有,除了在县级市里有一些加工工业比较了得的,包括像我,我当然不算一个了不得的搞企业的,充其量是一个小业主,但也不是苏州人,是苏北人。

要研究一下区域文化,我们中部的发展这批人早年下广州,去深圳,湖南湖北,一支了不得的军队,后来到了长三角,到了全国各地。但是有一条,我们那带地区肯定也要反思,我们怎么没有能够起来相当一批的企业家?积极意义上说,允许的很多外地人来发展发财了,发达了,这就说明我们海纳百川,我们一种包容精神,性情比较温和,又有良好的土地环境和人文环境,但是性格当中肯定缺少坚毅的敢于冒险的东西。但是两湖往往有向别处攻城略地,别人要走进你们的城池门把得很严实,进了城以后有时候不太能适应,要么我们的性格跟两湖相比差远了,要不然早年不能被打败,现在走进来了,是不是还要用这种精神,还要不要用那种区域文化进行这种对峙,或者是排斥,还是更多的包容。我们到这里来生活非常好,很热情,真是感受到了许多两湖人的人文情怀,但是真正做到企业我们是不是有点害怕输,或者是打不过,区域文化应该值得研究。我们走到现而今了,一定要有一种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包容的心态,将来走到一种融合的趋向来做这么一件事,这样才有更多的企业到这里来。两湖地区有多少外地的人在这里成为比较大的企业家,我没有具体统计,但是至少从我们那个地区看,到这里来能够真正发展起来的不是太多。几年前苏州人组织了一批人到这里来转了一圈,当时也有地方政府希望有投资什么的,就弄了一片工业园来开发等等,但是最后不了了之,我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可能要研究。

我刚才也提到,在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这里是很大一块腹地,怎么让东部的人真正走进来,成为他们消费的一个市场,成为一个享受的也是能够给这个地方带来消费发达的环境,给他们这么一个机会,我觉得恐怕首先也要吸引一些东部的,包括珠三角和长三角方方面面的企业家,能够跟当地的政府,特别是企业共同合作,来共同进行城镇化的建设,我们是非常有兴趣,也是非常有信心能够到这里来感受文化,来共同建设这块非常美好的土地。谢谢大家!

陈琦伟:朱总刚才我向您提了一个非常实质性的话题,跟我们中三角相关的优势资源,一个是原来本身武汉的敢为天下先,是80年代,闯出全国第一个品牌出来,敢为天下先的品牌,后面可惜没有做下去,我们感受到中三角要崛起这个绝对值得发扬光大。更的是广纳天下贤,使外地人才留得住,我看到反思中三角发展历程中谈到,有一个刘主任评价武汉,高校集聚的数量在全国领先的,但是武汉一流的大学毕业生留下的比例和总数的比较,从中三角战略所需要的比例来看不令人满意。怎样留住人才?更重要是吸纳人才?广纳天下贤。我们在成都现在已经有做了五个基金了,第一轮投完,还有第二轮、第三轮,为什么做得很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的团队从江浙这边派过去,到了成都,不是乐不思蜀,而是乐而思蜀,待在那里很开心,成都的口号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我们武汉什么时候也要有这种魅力,很多人谈到很想到武汉去,到武汉事业很发展,生活也很惬意。剩下的时候我们开放几个提问。我看到浩武在,也是专家,也是我的朋友,对中三角有深刻的见解,浩武现在是全国眼光了,不是光代表武汉,特别是从北京、沿海地区等,我在广东也经常碰到他。

陈浩武:琦伟点我的名,我本来是没有准备发言的。我其实我是湖北人,每个人都是爱自己的家乡的,都觉得自己的家乡好,我在湖北这个土地上生活了这么多年,我很热爱这片土地。我看到会议的主题从珠三角、长三角到中三角,我作为一个湖北人感到很荣幸很幸福很骄傲,就是湖北有希望。我也希望会议上也有一些不仅完全一样的声音,毕竟是一个论坛,大家都想得像《人民日报》一样也没有什么意思,我今天听到朱昌宁先生的发言,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水平的人,这是我在会上听到的最有思想性的发言之一。他讲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当我们产业梯度转移的时候,是不是还在重复着一般的招商引资的模式?比如说环境污染问题,这一点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生死危亡的一个大问题,我们不是简单说环境受到一点污染,而是整个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态脊柱已经受到了毁灭。假如产业的梯度转移是一种污染的重复,是环境的破坏的重复,假设从珠三角、长三角到中三角,不是一种发展,而是灾难。我们已经避开在珠三角,长三角发展过程当中走过的陷井和坑,我们已经理性避开重复性的错误。所以我觉得这是整个构建中三角过程当中摆设再生中三角几个省的政府领导人面前一个很重要的思考的课题,就是我们不要再去重复用污染和发展等同的招商引资的态度。

我刚才看到陈琦伟一直循循善诱,就是湖北环境的问题,我同意艾总的说法,湖北的环境和其他企业的环境没有什么差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就历史和人文方面讲,两湖地方的人革命精神多一点。两湖的人革命精神比较多一点,跟革命精神相匹配的是我们的企业精神稍微差一点,这是湖北人需要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刚才艾总说了,企业家怎么样执着地认真地去做好一件事情,这是湖北地区的企业家应该很好反思的一个问题,我们湖北人有一句话说,叫醒得早,起得晚,我们醒得很早,70年代、80年代武汉都是全国改革的先锋,包括格力漆,当年武汉柴油厂,全国都是领先的,为什么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当中,中部地区掉下来了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企业精神上要好好反思。昨天张维迎讲到换届理论,不光是政府层面,包括企业家本身的层面一个革命精神比较多的地方,我们应该多一点企业精神。

陈琦伟:浩武评论得非常非常精彩,他敏锐抓住了朱董提到的,一定不能简单重复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成功经验,我们投资的一个重点方向是水质的处理,现在珠三角和长三角水质恶化程度很严重,中三角优势讲到资源和环境的优势,我看到心里就害怕,我们一定不能重复。现在有大招商吸引环境,牺牲环境求发展,中三角的发展有新思路。

陈奕伦:谢谢主持人,我是湖北南方集团的。今天的论坛的标题是从珠三角、长三角到中三角,这三个三角的区别是什么呢?等下还有讲把中三角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倡议书,我感到一点疑惑,就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中三角可比性,珠三角和长三角都是自然地理概念,珠江长江冲积平原,从一个地理概念上升为经济概念,不是政府促成的,是干出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而然形成一个区域的优势,才有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概念,我们今天提到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不是自然地理的概念,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中三角是先有了概念,然后再去促成,这点有点像环渤海、京津冀,原来也不是一个自然地理概念,也是经济上带出来以后才有这么一个名称。中三角概念的提出原动力是什么?它的内核驱动力是什么?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区中产业的相关性,市场相关性,文化方面 都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果说回顾一下,就是湘鄂赣,那还是大革命时期的概念。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专家,它的提出当然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作为我们湖北的企业高兴,但是它如果真正能够发展起来,真正有互补的地位,它的内核驱动力在哪里?

秦尊文:中三角追根溯源比较早,在90年代初期湖南、江西湖北的学者都关注这一块,改革开放之后沿海发展得很快,而这三个省都落后了一些怎么办?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出路,江西有一个专家叫江海和(音)提出了汉三角概念,武汉、南昌、长沙的三角,这和三角洲的简称不同,我们是地理上的几乎等边三角形,都是300公里,当然珠三角和长三角也是地理上演化到经济概念,由原来的好几万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好几十万平方公里。它的驱动力差别在哪里呢?也很明显,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都地处沿海,特别是珠三角,外需拉动,外向型经济带动他们发展。我们中部三个省,中三角最大的特色和动力就是内需拉动,这也是我们要把中三角推向国家战略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按照中央的要求,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内需市场国家,我们中三角在这个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过去是外向来拉动,现在是内需外需同时拉动,并且更加注重内需,这就有了中三角用武之地,我们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大家!

陈琦伟:秦院长的讲的非常精彩,可以作为一个结论。中三角要做一个系,作为国家战略,完全有依据,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紧密经济区的条件,在经济发展阶段上因为转型需要调整,要需要内需拉动,如果中三角不能成功,也证明内需拉动没有成功,这一点上跟国家关系就很密切了。还可以得出几个结论,一是我们不能简单地重复珠三角和长三角走过的路,实质上也复制不了。二是千万不能牺牲环境,用简单追求GDP的方式,指标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发展,而是应该以一种更加有内涵的发展,中三角的发展战略意味着更加深层次的挑战,首先是对中三角地区的政府、企业以及人民,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全国性的课题。我们的论坛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朱丹:谢谢论坛的嘉宾和场下的嘉宾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论坛和互动,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细腻、独特的观念和精彩的思想碰撞。中三角区域位于我国经济版图上的中心,逐步成为促进中部崛起和中东西切协调发展的中国引擎,关于中三角的构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逐步达成共识了,进入到全面启动的崭新阶段。企业家提出将中三角打造成为国家战略的倡议,有请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长艾路明先生为我们讲明倡议书形成的原因和为我们宣读倡议书。

艾路明:中三角成为国家战略倡议书:21世纪是城市群的世纪,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主要城市群体,他们的发展都带动了各个区域的经济繁荣,成为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经济速度。当前我们经济发展由外需拉动向内需转移,区域发展已经从东部率先转到多轮驱动,国家近来发展战略布局也从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时期。在此,我倡议,将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规划,通过整合资源和协同发展,加速中三角区域腾腾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国家区域战略的协调发展。

朱丹:谢谢艾路明先生,接下来有请嘉宾登台为我们见证这一时刻!长长的卷轴上充满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第四级的祝福和期待。在大家的共同见证和期待中,我们衷心希望中三角能够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和领导。接下来进入到闭幕式的第二个环节,闭幕式主题演讲环节,首先有请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名誉主席,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先生为我们带来他的演讲。有请!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xuzg] 标签:三角 长三角 珠三角 企业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

  •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 明星分析师荐股
股票名称 股吧 研报 涨跌幅 净流入
复星医药 股吧 研报 2.54% 82180.60万元
天山股份 股吧 研报 -2.21% 56006.18万元
京东方A 股吧 研报 3.63% 54386.33万元
隆平高科 股吧 研报 7.90% 52767.97万元
智飞生物 股吧 研报 -2.57% 47914.52万元
天邦股份 股吧 研报 8.00% 47535.05万元
北大荒 股吧 研报 8.85% 45487.80万元
中国联通 股吧 研报 4.12% 43193.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