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所拟对ST股实施不对称涨跌幅 市场质疑行政退市
早报记者 初六
闽灿坤B上周累计跌40.20%,成为两市跌幅最大的个股。
但闽灿坤B或许很快将接力棒交给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所)的ST类股(含*ST股)。上证所上周五公布了一则关于退市股设风险警示板的征求意见稿,或让该所28只*ST股和57只ST股中的部分公司复制闽灿坤B的走势。
不过,由于市场争议极大,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尚未发布同样规定的征求意见稿,上述规则是否能得到证监会批复尚是未知数。
ST股风险收益不匹配
上证所上周五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风险警示股票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将风险警示股票价格的涨幅限制为1%,跌幅限制为5%。在风险警示板交易的股票,为该所被冠以“*ST”、“ST”标识的股票。不过,已经确认退市处在退市整理股票价格涨跌幅限制为10%。
市场人士称,实施不对称涨跌幅或为A股市场头一遭。在海外,对于个股涨跌限制不对称的情况,一般出现于历史上大型“股灾”时期,且多是禁止“做空”。市场人士认为,上证所风险警示板股票的跌幅区间远大于涨幅,这必然对ST股构成重大利空。
分析称,该措施一旦实施,资金炒作ST股、*ST股的获利时间将极大延长。以股市“72法则”(注:这是一种计算复利的数学法则,用72去除复利收益率,就能获得本钱翻一番的时间)计算,一只股票若要股价翻倍,需要连续涨停72天。
而按照目前*ST股和ST股5%的涨停板限制,一只*ST股或ST股要实现股价翻番,大约仅需要14天的时间。
上证所交易的*ST股和ST股在短期收益缩窄同时,下跌的潜在损失并未变化,仍为5%。
此外,上证所还要求“*ST”、“ST”同一账户或同一控制人控制的多个账户,当日累计买入的单只风险警示股票,数量不得超过50万股。首次委托买入风险警示股票或者退市整理股票的客户,须签署《风险揭示书》。限制买单对*ST股或ST股的股价上涨亦形成抑制。
由于股价上涨空间和可能性都受到行政限制,市场人士担忧*ST股或ST股股价出现持续暴跌。有市场人士称:“*ST股肯定是灭亡一条路,放进风险警示板里面暴跌到1元以下,然后20个交易日直接退市,先暴跌,再复制闽灿坤。这些股东必然血本无归,而且都不可能再有止损的机会了。”
市场质疑“行政退市”
对于上证所推出的退市新规,一些市场人士质疑为“行政干预市场”。
多位市场人士表达了对证券监管行政干预市场的担忧。一位市场人士称,今年来沪深两大交易所高密度推出改革措施,其中包括不少临时措施,“游戏规则”的快速改变,容易伤害按照原规则参与“游戏”的投资者。
“管理层最好不要过多地行政干预市场,这样市场参与者就无端地增加了制度风险。管理层要做的最重要工作是保证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一位资深投资人士表示道。
对于ST类公司被打入风险警示板、并实施不对称涨跌停板限制的做法,有市场人士认为,任何行业都有周期性的波动,处于行业周期谷底的公司很容易被特别处理。不是说这些公司就没有竞争力,而是周期导致。通过行政规定而不是市场选择将其退市,对实体经济也有负面影响。
一些市场人士还认为,风险警示板不能包含刚进行过脱胎换骨式重组的公司和正在进行破产重整的股票。从重组方案发布到证监会审核完重组方案有的要1年时间,这1年时间内市场交易按照涨1%跌5%的规则,会导致市场价格远远低于真实价值,市场定价效率大幅下降。
“如果真有一家ST股重组成功了,那一年不是要涨250个涨停才行?这又触犯异常波动条款,每3天就要停牌一次。”一位市场人士说道。
在上证所发布《风险警示股票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之后,市场开始关注深交所是否出台相应规则。多数市场人士呼吁:“监管层顶层设计时应做好论证,推出有利于证券市场良性发展的,能体现公平、公正的《风险警示股票交易实施细则》。”
相关专题:A股市场告别“永垂不朽”
相关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 明星分析师荐股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