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思维
郁闷微博:我亲戚生病,一定要去看个院士门诊,可是老院士已经不太出诊,几个月了都没有约到。跟帖回复之一:没必要一定找院士吧,他的学生们一定也都很强啊。跟帖回复之二:能找院士当然要找院士看,去托托熟人吧。熊胆,已经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概念了。《本草纲目》等很多医书记载了熊胆的功效:具有清热解毒、凉心平肝的作用,用于治疗恶疮,痔漏,目赤翳障,黄疸等症。从古时候,熊胆就被描述为能治疗多种疾病而又难以得到的珍贵药材。与熊胆有着类似待遇的药材还有一些:虎骨、麝香等等。
为什么熊胆能长久地受到追捧?
虽然,国内的“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熊胆的多种疗效,但我更愿意相信,熊胆之所以能带上光环,主要还是历史原因。古时候,人类真正能够有效治疗的疾病寥寥无几,医家在诊疗过程中更多的在使用一些心理策略:对于没办法治好某类疾病,医家最为明智的选择是,将面对疾病时束手无策的原因归结于不能获得某种珍贵的药材。这样做确实不错,既可以免除医家的责任,又能给病家一丝念想和希望。而珍贵的药材一定要有着如下特性:被描述为能包治百病、难以批量获取,无法成为常规用药。
久而久之,在医家不断熏陶之下,社会就形成了这种依靠珍贵药材的噱头,对无法医治的疾病进行心理安慰的“熊胆思维”。须知道,“熊胆思维”的成功体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多方面因素微妙平衡的结果。
这些年,耳闻了不少医务界奇特的“先进典型”的事迹。有关部门的初衷挺好,想要治愈特殊时期行业中的顽疾与绝症。但他们给出的药方,却是一剂剂的“熊胆”:听得到、摸不着。那些“先进典型”中,有的不顾亲属生死、抛家弃子地为别人服务;有的经常拿自己身上的“天然材料”补给病人。这些“事迹”已经触及了基本的伦理底线,负面影响几与活熊取胆无异。
这些天,我们都在谈论被胆道造瘘的可怜的熊,想着它们要是会说话会表达该会是怎样的凄惨情景。任凭想象力再丰富,大概也不会相信,某天有一头熊高喊出“为了人类战胜疾病,请抽取我的胆汁吧!”这样言语。
平时总会碰到介绍来的朋友,指明要找院士看病。我告诉他们:没有必要,只要是在院士带领的那个专业科室看病就可以,能保障你们诊疗的,不是某个神奇的个人,而是一整套完善的诊疗常规与流程。
相关专题:归真堂IPO:活熊取胆遭质疑
相关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网罗天下
频道推荐
商讯
-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 明星分析师荐股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