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企业外迁前夜:河北只见房价涨不见企业来将改变


来源:华夏时报

人参与 评论

北京企业外迁前夜

河北只见房价涨不见企业来将改变

本报记者杨仕省

北京、廊坊报道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对接上,各地政府部门的态度都很积极,但结果却令人遗憾,其表现就是只见“房价上涨,不见产业签约”。

“都上九千了,你说这房价不高吗?”廊坊广阳区一位市民告诉本报记者,这里一名工人每月才两三千的工资,根本买不起房子。“北京过来买房子的人还大放厥词地说,廊坊的房价太低,炒来炒去,最遭殃的还是咱们老百姓。”这位廊坊市民说。

已经付出了房价上涨的代价,但该来的企业还没见踪影。就媒体报道的北京第一批共207家外迁公司,本报记者向北京有关部门求证,得到的答案却是“在筹备之中”。

“我们先干起来再说,书记和市长都说了,现在我们也要考虑考虑北京的感受,要看北京愿不愿意放,我愿意要的,也未必都是北京愿意放的。”4月8日廊坊市委外宣局副局长孙亚安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北京“积极筹备”

“现在,我们还正在做积极的筹备,明确涉及高污染企业,但具体到哪家企业先搬出北京,这还是一个未知数。”北京市发改委一位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北京产业初步拟定的外迁方案,大方向是“挪工业、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资源”。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北京这几天先后去天津和河北的部分城市走访调研,与走访地方的一把手座谈、沟通,与多个地方基本达成一些企业外迁协议。

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北京外迁企业主要涉及化工、家具制造、建材、服装纺织、铸造等门类,且首批名单已经下发到天津、河北等地。对接的流程是北京市提供外迁企业名单,由天津、河北等地在名单中甄选。如果对接意向确定,由当地政府部门和北京市发改委完成对接。

不过,上述企业大多为“三高一低”企业,即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天津对此并不感兴趣,一向积极的河北此刻也没有“吭声”。

上述北京市发改委人士说,北京市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现状决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拟在2015年前调整、退出铸造、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这位人士说。

北京市家具行业协会一位副会长向本报记者证实,为推进北京环境治理进程,23家北京家具企业在2013年调整退出。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具体方案。”北京市卫计委近日表示,北京将鼓励、推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京外周边地区发展。“北京企业外迁,政府部门的作用只能是引导疏散,至于如何对接,天津、河北也有选择权,不能强迫。”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表示。

河北积极应对

相比产业转移,环北京地区的楼市升温迅速。

涿州现在主打的是高铁概念,高铁涿州站附近的几个楼盘根据户型的不同,价格在每平方米7500元到1万元之间。相比之前,上涨了2000元以上。

在过去的十余年,廊坊、涿州等河北城市多次提出要和京津一体化,但肖金成认为,三地政府利益难以调和导致规划协调不力,难以真正形成协调发展。

安邦城市经济高级研究员唐黎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首先要有重点地对接首都的功能纾解,如廊坊、保定、固安等条件具备的可先行规划,承担北京的部分功能。

过去一年,廊坊狠抓园区平台建设,依托园区平台,打好对接京津攻坚战。4月8日,廊坊市商务局投资促进中心一官员向记者强调,随着京台高速的通车,园区平台日臻完善等优势逐渐凸显。 

“今年,廊坊将换挡提速、加快崛起,毫不动摇地拓展园区平台,着力提升项目承载空间。”廊坊市一位官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最近几年,廊坊的固安县、大厂县、三河市等地,已成为环京津区域内最具活力的经济板块。“这些地方在对接京津产业、布局高端产业、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已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逐渐建立了在环京津区域内的影响力。”他说。

当然,北京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处于强势主导地位。发改委地区经济司一位官员曾坦言,过去10年间,京津冀三地始终在行政体制的怪圈中打转,原因很简单,就是背后的利益博弈非常激烈。“过去在对接政策上,光有雷声未见雨点,最终变成了‘只见房产,未见产业’的怪象。”据唐黎明分析,主要是北京一直不愿意放弃既有资源。

直到2011年,以北京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圈再次提出,重新引发了三方利益的争夺。“首都经济圈规划提了很久,推进的确较慢,而区域之间的协调往往存在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肖金成表示。就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建议,应建立国家层面的京津冀协调委员会,以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

相关专题: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责任编辑:houwang]

人参与 评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