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美在亚投行上的默契:既不自作多情 也不把话说死


来源:中国经营报

会前曾有不少传媒、尤其大陆传媒预期,中国可能会在本轮S&ED对话中和美国提及并讨论亚投行(AIIB)话题,甚至有个别中国国内智库和学院派人士“大胆假设”,认为中方可能借此平台向美方提出加入AIIB的邀请。

北美当地时间6月23-24日,第七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

会前曾有不少传媒、尤其大陆传媒预期,中国可能会在本轮S&ED对话中和美国提及并讨论亚投行(AIIB)话题,甚至有个别中国国内智库和学院派人士“大胆假设”,认为中方可能借此平台向美方提出加入AIIB的邀请。

在这种看上去很热闹的气氛里,BBC等国际传媒也在S&ED开幕前夕,将“亚投行话题”列入本轮中美对话“可以期待”的重点话题之一。

然而事与愿违。6月23日,与会中方代表之一、财政部长楼继伟明确表示,本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并未谈及亚投行事宜”。

尽管楼继伟作这番表态时,为期仅两天的S&ED刚刚“赛程过半”,但以他的身份在公开媒体场合作此表态,已足够说明“亚投行”话题不仅在本轮S&ED中不是什么“可以期待”的重点话题,甚至未必被正经当作话题去谈及。不仅如此,在中美双方重要任务对话中、对话后的一系列表态、吹风中,楼继伟几乎是唯一专门提到亚投行问题的一位。对比本轮S&ED开幕前的热烈预期,颇有些“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尴尬。

被“错过”的亚投行

何以会出现这样的场面?

纵观本轮对话公开披露的热点、成果,除了共同强调“提升中美经济合作水平”等当初两国领导人共同倡导并推出这一对话平台时的基本宗旨外,将大多数注意力放在“粗”“细”两头。所谓“粗”的一头,即较宏观、较笼统的“务虚”,如对话期间组织的三大专题讨论会(宏观经济政策和结构改革、促进贸易与投资、金融市场稳定与改革);所谓“细”的一头,即或不得不谈、或有望“谈出些名堂”的具体话题,如老生常谈的人民币汇率、网络安全、贸易平衡、市场准入、高科技管制、知识产权保护等话题,以及此番被中美双方当作“重大成果”浓墨重彩突出的多组新的、有利于环保和创新的经济伙伴关系等。

作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间的战略性、常态化对话机制平台,S&ED的设计原本的确很适合讨论诸如“亚投行”这类较“高屋建瓴”的话题,但本次对话前的氛围却并不合适。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近来中美两国在多领域、多层面出现了关系紧张、微妙的局面。尽管双方都强调和承认对话、合作的必要性,但较之以往较注重维护对话的总体和谐信息,努力展示“谈而有益”,此番双方更重视向本方和外界“观众”展示自己面对对方时的“开诚布公”“有话直说”,努力展示的成功变成“哪怕有分歧、对话仍存在且有意义”本身。双方在本轮S&ED开始前、进行中和结束后,也采取了耐人寻味的“各说各话”姿态,即各自强调自认为的“重点”“成果”,而不在意(或装作不在意)对方对同一话题(或“成果”)的态度及评价。很显然,这种独特的氛围和态势适合于展现各自姿态,也适合于交换彼此意见,但不适合于开展“有来有往”的“回合制”讨论。

而“亚投行话题”恰属于“既不够粗、也不够细”的后者。很显然,对于这个话题双方都有很多话要说,中方既要表明开放、接纳和无意将这个国际性金融机构政治工具化的基本态度,又要确保本方在这一架构内的应有权益、发言权,美方则既要继续摆出“我要给你立规矩”的脸色,又要竭力证明自己非但无意与亚投行的组建作梗,甚至是乐观其成并愿意与之合作的。在“亚投行话题”的背后,更有如何确保在地区经济政策和经济合作机制不以排斥对方为目的(即所谓“不排他”原则),以及推动国际金融秩序改革以体现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地位变化等更宏大、更战略性的问题。如此复杂、多层面、大深度的话题,需要双方耐心地、反复地去磨合、讨论、协商、讨价还价,甚至碰撞、争吵,才能最终有所收获,形成一个让彼此都能接受、也都能对本方阵营中质疑和反对派有个交代的“菜单”。目前的氛围非但不足以确保双方进行这样的会谈而后达成如此成果,甚至无法确保双方必然会进行这样的会谈,既然连谈的条件都远未成熟,又遑论谈出个所以然来?既如此,又何必浪费S&ED短暂而宝贵的两天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虽重要却“不粗不细”、不容易或不适宜在本轮S&ED特殊氛围和特定场合下去展开的话题并非只有“亚投行话题”。此前同样被国内外一些智库、传媒看好成为会谈焦点、热点的一些话题,如怎样推动《中美投资协定》(BIT)落实生效、人民币能否被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一揽子货币”,以及中国所倡导的“亚太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美国所推进的跨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TPP)间如何共存、如何兼容等话题,同样或一笔带过、蜻蜓点水,或索性避而不谈,原因也是如出一辙的——这种既谈不好、也谈不崩的话题,还是留给更常态化、业务化的平台去先谈吧。

尴尬时间的尴尬对话

尽管本轮S&ED中美双方的领衔人物和上届如出一辙,中方仍是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和国务委员杨洁篪,美方也还是国务卿克里(John Kerry)和财长雅各布·卢(Jacob Lew),但中美两国政府在各自政治架构内的处境却不尽相同:中国政府仍处于执政的“青年期”,来日方长,而美国政府则已第二任期过半且因中期选举失利而跛脚。在这种情况下,美方不愿在“宏大叙事”方面多所展开,以免白忙一场或为他人作嫁衣裳,更不愿因此影响本党“后来人”的选情,对诸如“亚投行”这样的麻烦题目自然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也同样因为政府的“跛脚”,即便中方果真在S&ED平台上主动向美国伸出橄榄枝,奥巴马政府也会左右为难,因为这根橄榄枝很可能是块烫手的山芋,非但拒而不接可能引发一系列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后果,即便接了也是个极大的麻烦:以目前参众两院都被反对党控制,和府院对抗情绪激烈的现状,原本就极富争议性的“亚投行话题”又有多大通过概率?当初被公认为大势所趋且对各方都有利的IMF/世行改革方案被美国国会否决,曾引发了严重的后果,某种程度上今天的亚投行也是这一表决的产物之一。前鉴未远,不论美方或中方的与会者都不可能再假S&ED平台做无用功。

不仅如此,由于本轮S&ED时间不凑巧,客观上也让双方无法借此对“亚投行话题”展开探讨:几乎在中美S&ED对话展开同时,奥巴马正为推动国会为至关重要的TPA授权法案“开绿灯”作最后冲刺,而亚投行协定的签署仪式也于6月29日在北京举行。可想而知,如此短的时间和如此紧迫的节奏,让双方在这一话题上一时间都丧失了闪转腾挪的余地,既如此还不如先“冷一冷”。

值得一提的是,将“亚投行话题”纳入本轮S&ED始终是中国大陆某些媒体、智库的一厢情愿,中方正式代表对此话题在本轮对话前即三缄其口,美方则从朝到野,会前会后近乎只字不提。说“剃头挑子一头热”都似有些夸张——事实上“热”的仅是剃头挑子一头中较不重要的一角而已。

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将出访美国,和奥巴马总统再次举行双边会谈。如此一来,本届S&ED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9月高峰会谈的“前站”,一些更有“营养”、看上去更体面的“重大经济成果”,恐怕要留待这个更有意义的平台去推出。而本轮对话中,中美双方分别有16个和17个经济、金融领域职能部门代表与会,这些对口职能机构有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举行更专业性、更日常化和事务性的讨论。某种程度上,这样的讨论才是中美双方真正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场合——虽然相对于S&ED它们远没有那么知名、那么轰动,甚至不为人所知。

不过即便在那样的场合、平台,相对于BIT、SDR等同样在此次被“雪藏”的话题,“亚投行话题”被提及和认真探讨的概率都会小得多。原因很简单,美国朝野并未真正做好加入一个自己不能当主角(更遑论“绝对主角”)的重要国际组织的准备,而中国决策层对此恐怕也不会心不知、肚不明。

6月23日楼继伟在承认本轮S&ED未谈及“亚投行话题”的同时强调了两点,即首先“美国(还有日本)并未表示加入亚投行的意愿”,其次“加入亚投行大门对美日敞开”,而较早前美国有关官员也同样做出过“目前不加入、不排除以后(满足条件后)加入”的表态。这恐怕也是现阶段中美双方在“亚投行话题”上所能做出的唯一姿态,和所能达成的仅有共识——既不自作多情,也不把话说死,仅此而已。

[责任编辑:zhang_yua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落幕 达成100余项协议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06/29/5235ebe3-068b-449b-ba28-3425a4cdec1a.jpg

预期年化利率

最高13%

凤凰金融-安全理财

凤凰点评:
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近一年

13.92%

混合型-华安逆向策略

凤凰点评:
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