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永 上海报道
记者从投行和城商行处获悉,新一轮城商行上市步入最后冲刺,部分城商行的上市申请已到证监会发审会排队阶段,不排除几个月后就可实现上市。
“前几天去证监会补充材料的时候,还看到有一家城商行的资料在前面,这一段时间,多家城商行的管理层频繁赴京做最后沟通。”一家券商的投行业务部负责人5月17日告诉记者。
不过,城商行上市命运多舛,此次亦难预料。另一家城商行内部人士表示,证监会或将出台专门的中小银行上市指引,城商行上市才能放行,但该指引至今未出台。
上市障碍渐除
今年以来,城商行上市的消息掀起新一轮的高潮,包括上海银行、江苏银行、重庆银行等都成为热门名单,不过一直未见实质进展。
随着监管层态度的进一步明确,4月份以来,形势渐趋明朗。
记者目前从多家城商行获悉,银监会支持城商行分层次发展,一部分做大做强,往全国性和国际性银行方向发展,一部分做特色、专业,因此业界对一些资产规模靠前或经营业绩较好的城商行IPO呼声较高。
在城商行的资产排名中,先行上市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总资产规模,截至2010年年末均不足3000亿,而未上市的上海银行和江苏银行,2010年年末的总资产则分别超过5000亿和4000亿,在城商行中排名分别为第二、三位。
“我们的材料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问题了,补充也有好几次,也缄默了好多年,目前就看监管层的态度。” 一家城商行董事会办公室相关人士表示。
他说,“有的省级城商行联合重组效果较好,有的则是公司治理较好,有的是资产利润率较高,都有可能获得先上市的优势。”
前述投行负责人告诉记者,城商行上市问题在几个监管部门之间经过了多轮的磨合,最一开始是担心员工持股问题,后来是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合规争议问题。
随后,这些问题陆续通过员工减持和股权托管等方式得到解决。以江苏银行为例,2010年的年报显示,高层个人持股超过50万股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两位副行长刘昌继和顾心铭2009年年末还分别持有超过69万股的股票,不过2010年年末顾心铭已经降到50万股以下,刘昌继则是20万股以下,符合2010年财政部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通知》(财金(2010)97号,下称97号文)的精神。
杭州银行高管减持的行动更早,2009年年末该行的高管的个人持股数量就都已经降到了50万股以下。
不过之后,对金融股占比过大,影响市场波动的担忧,再次延缓城商行上市的节奏。
目前,在这些问题陆续得到监管层共识后,城商行上市的加速迹象明显。
“现在大家都希望抢第二批城商行上市的第一,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能上了就可以了,是不是第一关系不大。”东部一家城商行的人士说。
发展模式争议
然而业内对城商行蜂拥上市的冲动,亦存在争议。
目前147家城商行中,资产规模几百亿到几千亿、资产利润率从不足1%到接近3%,不同资质不同大小的银行几乎都有IPO的计划。刚刚召开股东大会的徽商银行也提出了上市方案。
“是很自然的,虽然监管层提出了希望不同城商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大或专的发展模式,但几乎所有城商行都是优先考虑做大做强,跨区经营,很少自觉愿意做区域性的银行。”前述董办人士认为。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与银监会对城商行多层次发展的指导方向仍有差别。
今年以来监管对城商行跨区经营有所控制等措施,对城商行上市融资时机产生不小的影响,前述东部城商行人士也坦承,虽然预期最快1到2个月内,上市可能成行,但不确定性确实太大。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对此表示可以理解。
他认为,上市可以改善城商行公司治理结构,只要城商行可以给股东带来较好回报,就不应该从资产规模上来区分是否适合上市。
至于异地跨区经营未来可能受限,他认为这虽然有影响,但区域性的银行一样需要融资做精做深,因此不应该把两者必然联系起来。
“当然,监管层对上市的节奏是可以把握的,比如中西部地区的平衡,短期内上市数量的平衡,以及是否会影响市场波动,不需要过多担忧。”他认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