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何时到来

2011年01月06日 03:15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徐以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中,再度提出了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要求。近期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发表了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演讲。另据笔者了解,央行研究局等部门近期就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召开过专题会议。在金融业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压力之下,利率市场化似乎终于迈入了快车道。

之所以目前加快利率市场化有望进入议程,也与过去几年的中国银行业改革有着直接联系。以农业银行成功上市为代表,自2003年开始的国有银行改革取得了“收官”成功。这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着两层含义:其一,是银行业改革强化了银行体系的财务硬约束,自主经营权强化,为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基础;其二,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过去多年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利差管制,为银行业改革保驾护航,在银行业改革成功后,不再需要也不应该再通过利差管制“反哺银行业”了。笔者以为,认识到这一层关系,对认识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深刻含义。

自2003年开启的这一轮银行业改革,实现了成功。但改革成功首先需要财务资源保证。目前来看,此次改革的财务资源主要来自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作为资本金注资的外汇储备,但外汇储备后又陆续结汇成人民币,本质是央行资产负债表的人民币货币发行,体现为全体民众承担的通胀压力;第二部分是由央行、财政部共同承担的不良资产处置成本,这也部分体现为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

这前两部分为外界认识较多,主要是针对过去的埋单,也较容易进行计算统计,但第三部分的认识和计量则较少讨论,即通过官方利率管制创造的垄断利润,为银行业改革提供的财务资源。

上月,《财经》杂志发表封面报道《解密国有银行改革》,对该问题进行了梳理。其中引述一位“银行系统的高级官员”的话,将此描述为“反哺银行体系”。因为在之前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中,银行系统承担了大量的输血责任。

该组报道对2003年5月19日国务院的国有银行改革方案汇报进行了描述,改革方案设计论证者分析认为,“为了给银行提供几年休养生息的机会,央行可适当提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基准利率,并使利差除能够覆盖当前的业务成本和平均风险损失外,还应略有余地,使得银行财务状况进一步得以改善”。该报道还评论称,以利差来为银行创造利润空间并消化资产减记的做法,仍在维持。

参与此次改革设计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允许这种利差存在的现实条件是,当时在拉动GDP的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中,消费占比很低,而国民储蓄率又过高,防止存款利率过高,可以降低居民的储蓄意愿,进而将储蓄资金转化为消费,也可促进直接融资渠道的加快发展。

该报道还提及了周小川行长和外方潜在战略投资者的两次交流。一是2004年9月与美国花旗银行主席兼CEO威廉姆·罗德斯(William R.Rhodes)在中国大饭店的交流,“基于利差扩大等条件,几家银行未来是可以产生利润的”。二是2005年2月周小川在伦敦受邀参加G7的一场会议,与苏格兰皇家银行(RBS)首席CEO弗雷德·顾德温(Fred Goodwin)的交流,“周小川向RBS分析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在现行利差制度条件下的银行盈利前景。这就打消了外资方的疑虑”。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可以概括为,官方有意选择了通过迟滞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利润反哺银行业,为国有银行改革的成功保驾护航。

2003年至今,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在垄断利差的“反哺”下,中国银行业取得了大量利润。

2010年9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2010年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按一级资本排名,中国工、中、建三大行排名第7、14、15位;按资产排名,工、建、中分别排名第11、18、21位;而按利润排名,工、建、中三大行却名列全球银行业第一、第二、第七位,包揽了冠亚军。整体入榜的中资银行一级资本只占千家银行的8.9%,但税前利润却占到了25%。

现在,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了成功,而起保驾护航作用的利率管制,也到了要改变的时候。

笔者以为,接下来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要从国有银行改革的角度,回过头来评估利率管制为银行业改革承担了多大规模的成本。因为在本质意义上,这是全体国民承担的财务转移。这需要一个答案。

2009年底,美国知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两位高级研究员Morris Goldstein和Nicholas R.Lardy发表了一份报告,对中国负利率问题进行了研究,报告测算的结果是,在2002年(当时的CPI下降了0.8个百分点)到2008年上半年(广义CPI上涨了7.9%)期间,通过降低银行给储蓄存款支付的实际利率,中国家庭实际上被征收了隐形重税,这一规模高达6900亿元。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银行业再度出现不良资产上升、经营困难,还会不会通过继续的利率管制,通过推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来继续维持这种“反哺”格局呢?

在2008年底至今的这一轮信贷扩张中,尤其是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扩张,包括监管机构在内,市场普遍认为,银行业因为信贷扩充而承担了严重的潜在风险。在这种风险面前,市场肯定会存在疑问,为了应对下一轮可能的风险,利率和利差管制会不会依然成为潜在的政策选项,而真正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到什么时间才会到来?

(作者系本报评论部主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liliang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