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危机推动下的利率市场化必然改革

2011年01月12日 02:08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严婷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经济滞胀的危机背景下,作为金融市场化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多次出台政策放松利率管制。上世纪80年代,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迅速提升,时至今日,更是已经代替传统存贷利差收入成为银行业最大的收入来源。

可以说,美国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典型的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倒逼”的案例:由于美国在大萧条后出台了一系列法案对银行业进行严格管制,其中最为著名的“Q条例”就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最高利率限制。同时,各州的《高利贷法令》则规定银行放款的最高利率限制。

随着管制下的存款利率大幅低于通胀率,美国的银行业出现了严重的“脱媒”现象,资金大规模地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流入。为规避管制,银行业通过挖掘法律漏洞,不断创新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美国不得不开始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以放松大额可转让存单(CD)为突破口的。在取消利率管制前,美国先后已放松了大额可转让存单、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以及期限5年以上、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0年到1986年持续了16年,遵循着从大额到小额的规律。

1970年6月,根据美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美联储首先将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1973年,美联储取消了1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利率的限制,导致1973年利息支出急剧增加。

1980年3月,美国政府颁布了《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正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该法案设立了“存款机构自由化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根据经济情况和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及健全性,在1980~1986年间,从大额定期存款开始,向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逐步推进,解除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实现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同时,该法案也取消了美国各州政府对住宅抵押贷款的限制。

放松利率管制后,虽然存贷款利率水平都有较大程度上升,但由于竞争加剧,即使初期会出现短暂存贷利差扩大的现象,总体上看利差仍呈现缩小趋势。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它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同时也直接导致了美国商业银行业务的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迫使商业银行主动作出调整,追求更高回报的贷款业务和增加非利息业务的占比。

数据显示,尽管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则有所提升。

1979年以后,美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增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18.27%下降到1990年的2.93%,在上世纪90年代才逐步上升并保持在6%左右的低水平增速。随着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速不断下降,非息收入的平均增速保持在13.57%。

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不断下降,从1979年的81.75%下降到2000年的56.89%。而非息收入占比逐步上升,从1979年的18.25%上升到2000年的43.11%。

但是美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ROA)还是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下降的阶段,直到1992年才恢复到市场化之前的水平。

尽管利率市场化在长期内推动了美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但也导致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储贷危机。1976年~1980年的美国3月期国库券利率从4%上升到16%,长期国债利率从6%上升到13%。1985年,由于利率上升,85%的储贷协会面临严重亏损,大量中小银行倒闭破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分享到: 凤凰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wangkt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