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讲,利率市场化及银行向中间业务收入转型,都会影响资本充足率,但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只要不像欧美那样进入平缓增长期,银行资产规模必将不断扩张,再融资的需求不可避免。”近日,《第一财经日报》在采访中,多位银行界人士如此表示。
银行界人士认为,当前依靠信贷规模扩张驱动利润增长的银行发展模式短期内无法改变,这决定了中国银行业在未来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仍将维持“扩张—融资—再扩张”循环圈。
利率市场化可逼银行转型
降低再融资需求
2010年10月,“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随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公开场合表示,利率市场化会在“十二五”期间有明显进展,以资源优化配置。
一时间,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将带来的影响成为热点话题。虽然多数分析认为,大规模的利率市场化在2011年不太可能实现,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对于银行业跳出再融资的怪圈,确实有很大作用。
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差最后一步,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和贷款利率下限管制。事实上,我国的利率已经实现有限市场化,贷款利率在下限管制基础上实现“视风险定价”;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已实现利率市场化;在存款上,大额协议存款的利率也已隐形放开。
多数银行界人士认为,利率市场化将给银行利息收入增加压力,最终导致银行对生息资产扩张的冲动减少,在此内在动力驱使下,迫使银行向非息业务转型,从而降低资本占用,减少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降低再融资需求。
其实,银行业近几年一直在主动进行业务转型探讨,以转变资本高消耗现状。
“银行谈业务转型已经谈了好几年了,大约在2005年开始向零售银行业务转型,这两年开始向非息和中间业务转型,但基本格局并没有变化,主要还是依靠贷款利息收入。”光大银行战略管理部冯嗣全博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由此造成银行一再扩张资产规模,以增加收益,业务转型动力不足。
他表示,从理论角度来讲,业务转型可以降低银行对资本的渴求,从而减缓银行再融资需求。“中间业务收入资本占用的确低一些,因为绝大部分中间业务收入不属于风险资产,风险评级低,因此占用的资本少,比如银行代收费、代销售收取的各种手续费等。”
转型中间业务难 再融资不可避免
不过,受访的多位银行界人士认为,在当前信贷规模管制和通胀压力之下,推进利率市场化很艰难,而银行自身业务转型动力也不足。这些,都将导致银行近几年再融资冲动无法改变。
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即使存款利率放开,小额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步伐肯定不会太快,否则银行业会乱套。因此,几年内银行转型不会有大的转变,两三年之内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影响也很小,那么,银行再融资怪圈短期内无法打破。
虽然,这两年银行业都在提向中间业务转型,但多位银行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实际力度并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中型银行都上市了,每年要求良好的股东回报,在这种业绩压力下,靠贷款扩张规模和增长业绩是必然的。”
一位股份制银行某分行高层管理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银行摆脱再融资恶性循环,实施业务转型存在很大难度。在目前国内利率管制背景下,银行业很容易获取丰厚利差收入,没有动力去开拓理财、投行等中间业务。在理想状况下,银行业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提升到20%~30%,至少也需要5年以上时间。
当前,我国银行业收入结构中,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为10%,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90%左右。
赵庆明则对本报记者表示,即使目前银行业积极探索业务转型,但诸如监管对银信合作等业务的“封堵”,也使得银行转型缺少现实环境,最终使银行仍需回到扩张信贷、再融资的路上。“拿银信合作来说,这是将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的一个途径,表内资产占用资本,转移到表外则不用,如果大批表内资产做到表外,从资本充足率上讲可以减轻压力,降低再融资需求。西方国家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基本各占一半,而在我国,大型银行的表外资产占表内资产约1/6~1/5。”
采访中,银行界人士都表示,从根本原因上讲,银行再融资冲动难缓解与国内经济高速增长无法分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资金需求量大,对现阶段的我国银行业来说,正是做大资产规模的时候,贷款就是最赚钱的手段,导致资本高消耗。再加上监管对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高标准、严要求,银行自身的杠杆率降低,只能不断再融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