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观察
早报记者 杜琴庆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写进中国人民银行今年工作重点,利率市场化迅速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数位学者昨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目前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将缓解负利率、遏制通货膨胀,同时也有利于银行业的战略转型。
但与此同时,上述专家也指出,推进利率市场化尚有较多问题亟需解决,千万急不得。
市场倒逼
“近年来尤其是今年,我们比以往更多地、更强烈地感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压力,自发的利率市场化也已经暗流涌动。”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说。
他指出,首先从银行的资金供给者角度来看,存款者已在想尽各种办法来谋求更高的收益,想到怎么样来跑赢CPI,这就表明资金从银行出逃的压力非常大,存款来源显然已开始选择用脚投票。
其次,从资金需求者角度来看,企业现在已经开始更多地利用直接融资的工具,比如发债券、发股票的方式,特别是有些在银行面前具有谈判地位的企业也开始想尽办法突破央行的规定说贷款利率下限最多不能突破10%,“也正因为此,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大量的企业在通过信托的信贷资产转让方式获得资金。”
或可引以为鉴的是,当初美国正由于对存款利率放松太晚致使存款资金大量从储贷机构中出走。而如今,在中国不断增强的通胀压力预期以及持续的负利率下,中国居民储蓄已出现大规模搬家迹象,尤其是去年10月,居民储蓄存款环比锐减7003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储蓄搬家,历史罕见。
换个角度来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推进利率市场化试点,将大大增加银行自身的议价能力,有利于缓解银行的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这还将有利于银行业的战略转型,比如加大发展中间业务力度以支持利润增长。
条件初具
事实上,中国一直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探索。有资料显示,1996年6月1日,中国就放开金融机构同业拆借利率,向市场利率迈出第一步。
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中国央行还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再贴现利率成为中央银行一项独立的货币政策工具,服务于货币政策。
在最受关注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上,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2004年贷款上浮范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可以下浮,下不设底,但规定是不能上浮。
利率市场化“急不得”
但是,鲁政委同时强调,利率市场化也不宜过快。同样以美国为例,在大量存款资金撤离储贷机构后,美国又一次性放开最终导致储贷机构竞相高息揽储,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成批倒闭。“这一教训恰恰说明,利率管制不能逆市场潮流维持过久,利率市场化也不能不顾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条件,推进过快。”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堡垒的拆除,必然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严重收窄。因此,在业内人士看来,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需渐进式,前期还需谨慎考量放开的程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