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用卡的国际战争 Visa银联争端升级
诉诸WTO 银联VISA争端升级
本报记者 熊毅 范晓曼 唐君燕 兰晓萌 上海 北京报道
一场中国银联和VISA(维萨)之间的争端正在升级。
9月16日,美国国会举行人民币听证会,突然宣布已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两项针对中国贸易纠纷案的磋商请求,其中主要是美国政府指责中国违反了其向贸易伙伴作出的最迟在2006年向外国公司开放银行卡市场的承诺。
9月17日,针对《华夏时报》记者的采访,中国银联拒绝就美国贸易代表罗恩·柯克的行为作任何评论。就在前一天,罗恩·柯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中国政府让银联在中国消费者的多数信用卡和借记卡交易中占据垄断地位。中国的做法不公平地剥夺了美国信用卡和借记卡公司进入一个巨大市场的权利。”
而9月17日VISA方面就此事对《华夏时报》表示:关于提交WTO的事件,作为企业他们没有立场发表评论,这是政府与政府间的交涉。
在此期间本报记者了解到,有些信用卡公司在银联和VISA争端发生后采取了回避态度,开始发运通或万事达卡,而有些公司还是在正常发VISA卡。
此时,距离此前VISA宣布在8月1日封堵银联海外网络不过近50天,中国银联的海外扩张之路上,第一次有了两个国家政府的身影。这一升级,将为越来越多准备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提供典型的教案。
对抗
争端始于一年前。
当时VISA警告:银联应停止通过自己的支付系统(而不是VISA的支付系统)处理“VISA、银联”联合品牌信用卡的国际交易。因为“VISA对全球各地的所有合作伙伴都实行这一要求。”但是中国银联拒绝听从,并在今年6月双方冲突公开化时进行了措辞严厉的反驳。
其后,中国银联继续逐步扩大与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和万事达(MasterCard)等公司的合作。但自从VISA要求银联遵守双方协议条款后,银联就拒绝考虑与其开展任何新业务。
就此开始,VISA在长达一年时间里无法在华开展新业务,而这“似乎是美国政府决定向世贸组织申诉的一大因素”。
封堵银联网络,对于VISA而言,如何计算利弊得失?
美国盛智律师事务所张小艺律师认为,如果VISA封堵银联海外网络,对消费持卡人今后双币卡使用绝对有不小的影响。首先,多付手续费的事情肯定会打击消费者继续使用双币卡的信心。“如果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能申请银联外币卡的情况会增多,那些单独是VISA的卡,可能会被冷落一段时间。”其次,如果“在国外发现能够刷银联以人民币结算,那当然直接用银联卡”。但可能的情况是并没有那么多支持银联的商户,“这就不得不要求大家还得备一张VISA的卡。”
商户产生的结算收益,成为VISA禁止进入银联通道的真正原因。
对于银联和VISA这样的支付系统提供商,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商户的回佣和刷卡手续费。由于中国内地的银行卡清算渠道并不开放,所有境内银行卡的人民币交易都必须通过银联通道,因此VISA在这一领域无法获得相应的收益,其主要收入只能来源于中国持卡人在境外的消费和外国持卡人在境内的消费。这也正是VISA整顿全球收单银行,进而禁止双币卡走银联清算渠道的真正原因。
一位国内信用卡中心的总裁表示,目前银联国际受理网络一种是自己发展商户,但更主要是跟海外当地银行合作,借助后者已有的支付网络,但这些银行的网络往往是跟VISA合建的。VISA封堵银联的海外网络,银联自己发展的商户和走另一大户万事达渠道的商户并不受到影响。不过,目前VISA的网络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较大。
正是这一商业争端,最终让美国政府有了9月16日的举措。
尽管VISA此前称其“进入中国已经逾10年,而且与中国银联有着长期的合作历史。在继续发展跨境支付业务的同时,我们与所有支付公司一样,希望最终参与中国国内的支付市场。”但是VISA最终还是采取了对抗性策略,而在英国《金融时报》看来,VISA的对手万事达在中国采用的就不是对抗性的策略。
9月14日,中国银联与万事达宣布,双方已就有关业务合作签署备忘录。中国银联与万事达将组建工作组,探讨合作机会并制定合作计划。签署合作备忘录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以推进网上支付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page title=]
双卡旧事
银联与VISA的结怨,缘起银联海外之旅。
最早,VISA和万事达两大国际品牌一直扮演着中国“银行卡教父”的角色,其间包括建立中国第一家银行卡研究培训中心;投资数百万元设立VISA奖励基金;培训了数以千计的中国内地银行卡系统的员工等。而中国银联则是他们预期在中国市场的合作机构。
2002年3月,中国国内80多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银联。在银联成立之初,VISA甚至派了一个专家在银联办公室常驻,在外卡收单、芯片卡推行、芯片卡标准、银行卡结算中心、国际认证等方面双方一直保持着合作。银联成立3个月后,主动加入VISA和万事达,成为两大支付巨头的收单机构,银联的商户有资格接受VISA卡、万事达卡。
2003年,蜜月期结束。最主要原因是中国银联要走向海外,而VISA和万事达不希望看到一个全球化竞争对手,尽管银联才开始成长。
从2003年下半年,银联开始酝酿拓展海外市场,当初的想法是借助VISA或者万事达的全球网络运行,但这个设想遭到了VISA和万事达的一致反对,他们不愿意将网络提供给银联使用。银联无奈只能单干,其时银联打出“境外刷卡消费,境内人民币还款”的旗号,利用为境内持卡人节省货币转换费的方式开始自己的尝试。从2004年在中国香港布设网络开始,银联一直把国际化列为最重要的工作,迄今已在90个国家和地区开通网络。
而此前银联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银联国际网络不仅可以受理单标识银联卡,也可以受理双标识银联卡。”“在境外交易使用单标识银联卡,不仅可直接走银联网络,免收约占交易金额1%-2%的货币转换费,而且可以享受银联提供的多种增值服务。”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去年底,银联境外受理商户、POS和ATM机累计分别达到55.7万户、69.8万台和71.9万台,同比增长28%、29%和23%。全年银联卡国际业务交易笔数和金额分别为3436万笔和1083亿元,增长53%和62%。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1.69亿张,银联、VISA双币卡占总数的27.4%。此前,VISA在2009年9月发布的《中国旅游业展望》中则透露,在中国的发卡量已经超过5800万张。
对于VISA的未来,目前国内业内观望和等待的气氛浓重,9月17日,本报记者致电光大、中信、招商、深发展四家银行的信用卡部门,其中光大和深发展的态度非常谨慎,表示不便在此时作出评价;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张继洲告诉记者,目前VISA信用卡的申请、发行和使用都一切正常,对于未来怎样发展还需继续观望,对于招商美国运通卡的发行,张继洲表示,与美国运通卡的合作项目也是很久以前就开始筹划,招行早在VISA与银联发生冲突以前就有开辟新渠道的打算;中信银行则表示,VISA银联双币信用卡的发行还在继续,并没有接到任何停止合作的通知,未来停止发行VISA卡的可能性并不大。记者发现,正如以上两家银行所说,上半年四家银行的VISA卡还在陆续发行。[page title=]
争端升级
9月16日,争端升级。诉诸WTO的行为表明,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争端,争端的背后,是两个国家。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此前谈及该事件时认为,VISA的强硬在于中国银行卡清算渠道不开放,国外卡在国内刷只能走中国银联的渠道,对VISA没有什么利润空间。而中国银联大肆扩张海外网络,“原来还指望能在海外市场赚点钱,现在海外市场也受到威胁。你不让我铺国内,我不让你铺境外,双方利益之争在所难免。”郭田勇建议,中国的卡组织在海外积极扩张的同时,也应该适度地开放国内市场,引入竞争,这也有助于我国的银行卡产业发展。
商业争端升级之后,谈判的权杖移交给了各自的政府。
上海社科院金融专家杨涤认为,结合到9月16日的美国国会听证会施压人民币升值的情况,美国政府是在攻击中国的货币体系。持续顺差升值是应该的,但汇率权也是一国的金融主权,金融主权和金融资源是相关联的,在现代金融经济时代,银行体系的结算功能一直是整个社会有效率运行的基础。金融是一国的战略性、核心性资源,具有和军事实力相当的功能。所以,金融资源理论就认为金融安全非常重要,金融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
联系到这个争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美国这个最大的发达国家,争论表面上看是WTO协议条款,实际上还是对21世纪金融资源掌控权的争夺。美国的VISA也不能说就是仅仅市场力量,其实背后是美国政府作后盾。中国银联,毫无疑问是中国政府掌控的国有企业。所以,争端的真正角色是两个政府,解决途径也只能是两个政府最终妥协,鼓励两家竞争。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li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