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 图片来源:经济观察网
凤凰网财经讯 由上投摩根与经济观察报主办,中国农行特别支持的:2011中国机会系列论坛之中国农业银行“基金宝”财富论坛5月14日已在上海举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在论坛上表示: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确实是处于一种不均衡的复苏状态,欧美日经济基本上还是从去年不同的3-4季度进入复苏状态,但呈现出来的矛盾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总体来看目前整个复苏缺乏内生增长的动能。以下是霍建国演讲实录:
霍建国:大家好,今天利用这个机会谈一点对于世界经济的看法,再谈一下对于中国外贸发展趋势的看法。
对于世界经济,我想谈三个问题,一是对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应该说全球经济确实是处于一种不均衡的复苏状态,欧美日经济基本上还是从去年不同的3-4季度进入复苏状态,但呈现出来的矛盾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应该说总体来看目前整个复苏缺乏内生增长的动能,也就是说基本上是靠财政的刺激,就像美国QE2的作用以及欧盟现在整个经济增长面临的困难,应该说现在的复苏基本上是由于上一轮刺激的结果,当我们回过头来追溯这次危机的原因,其实大家都可以普遍地认识到这次危机是由于整个资产泡沫造成的,是金融领域中产生的,由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发展而最终失控,那么治理经济又采取了进一步注入流动性的措施,所以没有解决全球经济继续可持续增长的问题,所以我们不看好全球经济的复苏前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从各种迹象看,本轮经济危机带有一种长周期的特征,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经济周期都是需要产业创新、新的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一种结构性变化,包括经济理论上的一种突破,今天这些东西都在酝酿,但并没有突破的迹象,美国也意识到要启动工业化新兴战略产业,欧盟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设想,但是这些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行业来引领整个经济的增长,现在这个行业并没有出现,把它寄托于新能源和环保设备的突破上,但是恐怕还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长周期的特征,以及现在解决危机的方法注定了它们仍然处于矛盾之中,今年年初在达沃斯,当时对于全球经济增长曾经有一个26%的判断,而且国际货币基金也曾经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大约5%的预测,但是从最近的趋势来看,IMF也调低了全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基本上调到了4.4%,但是同时也注意到新兴经济体确实保持着高速增长,尽管最近遇到了通货膨胀的问题,但是从全球来看,26这个框架是差不多的,但如果做一些微调,现在应该是257,欧美日可以基本上维持在2%的增长,因为美国去年4季度的恢复是最好的,今年好坏参半,时好时坏,今年基本上是1.8%,昨天公布的是0.8%,德国和法国还稍微好一点,有可能美国会高一点,欧洲可以维持到2.5%和2.6%,日本今年有可能是负增长,但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现在的增长势头和通胀势头都是比较高的,基本上都维持在6%-7%,最低的就是俄罗斯,但是石油一涨价,俄罗斯今年的增长可能还会超过6%,我想做一个大致的判断,恐怕对于全球经济长期的波动性以及复苏的不均衡性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另外在整个全球经济复杂的矛盾面前,我们更应该认清楚美国的独特经济地位,说白了也就是美元的垄断地位,因为很多事儿其实都是美元惹的祸,如果我们回忆当年在拉美债务危机的时候,1987年是最严重的一次,实际上也是美元前期超8%,之后贬值,最后又开始经济刺激回升,提高利率升值,资金回流导致拉美陷入了一场债务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是最典型的,如果我们翻历史这些帐的话是可以追根溯源的。这次的金融危机之初雷曼出事之前,委员会内是停留在大概85%的指数上,危机之后由于美国采取了强力的刺激措施,美元曾经一度吸引了大部分的热钱,一直冲高到了90%,但是在2009年2月份开始下跌,一直跌到2010年2季度,最低跌到74%,最近又爬到75%-76%,但是在2010年QE2发行之后美元才开始回落,中间还回到了88%,所以这两轮应该说解决美国大量超发的债务,更不用说中国在其中所做的贡献,因为中国实际上是通过大量的出口外汇,还吸引了其他的部分外汇储备,1.1万亿的美国债券回流到美国,至少是平衡了它的债务,下周仍然需要发行债券,回过头来大家又开始说世界经济不平衡,危机不是因为中国顺差太多,消费不足,外汇储备过高,而是因为美国进口太大,吸收了大量各国的出口消费,所以我们觉得这种全球经济不平衡实际上也是一个伪命题,稍微懂一点哲学概念的人来讲就是平衡,说平衡都是一句空话。
那么怎么才能实现全球经济的平衡?全球经济二战之后就没有平衡过,这种经济增长不平衡,结构不平衡,贸易不平衡都是正常的现象,正是因为存在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国家在不同资源配置上的格局不一样,以及它的竞争力体现出的优势不一样,这才有了全球经济的资源配置和全球化,彼此发挥自己的优势,实际上是把全球经济蛋糕做大,因为国际贸易最基本的理论就在这儿,后期的全球化也是从这方面引发过来的,全球化从经济本身的概念来定义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解决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但是如果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讲,全球化落实到不同的国家,会感觉到得失是不一致的,因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其实欧美主要推的就是金融市场服务业的全球化,而我们恰恰在这一段时间受益的是整个全球贸易和制造业的全球化,一方面吸引了外国投资,加强了我们的制造业,同时又利用贸易自由化扩大了世界市场的份额,所以一是各自有所得失的,但是在危机之后,相信大家都开始,特别是欧美开始反全球化,实行一些贸易保护,这也是现在暴露出的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另一个不平衡就是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不平衡,今天的世界实际上无论是纽约市场也好,伦敦市场也好,这种市场功能应该说已经超越了它作为一个地区,或者作为美国市场的概念,履行的是全球市场的一种职能,实际上发挥着全球资金配置,商品市场配置的作用,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金融市场被美国主要机构所操纵,包括商品市场也被国际上一些制定规则和操作规则的人所操纵,因为这种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一部分是受有资金能量金融机构的操作,另一部分其实就是市场规则本身存在的一些漏洞,所以我们说到全球经济不平衡,我们更强调的是这种金融治理,这种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不平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需要对于这种不平衡、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提出一个新的治理方案,包括最近世贸组织移植在推多哈回合,多哈回合显然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主要内容是要求工业品继续降税,农产品也要取消补贴,其他的就是开放服务业市场。那么危机后美国首先没有兴趣,因为他们不会大幅度削减农业补贴,发达国家在农业补贴上不肯让步,因为中国是刚刚入世的,要求中国继续降低3个点,后来中国的竞争力很强,要求再降3个点,也就相当于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是肯定接受不了的,这种方案我们是做不了的,所以最后应该是以某一种形式寻求如何来结束多哈汇合,但是真正摆在世贸组织面前的任务是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进入无序的阶段,我们仔细去分析所有的贸易倾销补贴和市场扰乱的一些案件,知识产权侵权的案件,它的随意性越来越大,实际上基本就是你只要影响了我的利益,我就可以找这个借口来跟你立案起诉,过去可能还会有一些严格的标准,现在这些标准操作起来的随意性越来越强了,也就是说,世贸组织要解决这些制约全球贸易发展的障碍,应该在治理全球贸易,制定规则和协调矛盾上加强它的权威性,从而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讲到世界经济不平衡,我觉得有些问题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从目前来看,全球经济如果要想走出危机,最近欧美也在反思,想实现自由市场的完全自由依靠看不见的手肯定是不灵的,实际上过去教科书上早就有这种描述了,靠财政支持,货币贬值叫做饮鸩止渴,有效期就是一年,最长的达到一年半,最后会发现如果不继续刺激它,它就会继续回落,美国刺激了两轮,但是肯定无法继续再撑下去了,最后下半年经济有可能还会出现问题,如何能够转向靠技术创新,靠一些新产业的带动,这是它的一个核心问题,所以我们觉得这种全球经济真正的恢复还需要制定一些规则,至少是加强全球经济的平衡,大家来维系一种合作和贸易的拓展,有可能会使得全球经济重新稳定后进入一种增长,在此期间,中国其实还是有很多发展机会的,所以对于全球经济的把握就讲这三点,一是整体形势的判断,二是美国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三是对于不平衡和矛盾的认识。
对于中国来讲现在仍然是战略机遇期,过去在危机之初有一段时间我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或者说外汇环境现在变得越来越恶化了。实际上后来仔细判断确实是感觉到是一次债务危机,欧美遇到的问题更大,他们也面临着一次结构性的调整和变化,甚至还有一些发展模式上的重新调整,否则就很难真正走出这种危机。当然,中国也有中国的问题,但是中国整个增长的动能仍然还在,中国要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就可以利用这次机遇期,实际上危机之后中国总体在结构市场上的各种份额都是上升的,无论是从贸易市场还是从GDP总量来看实际上都是上升的,这是因为它们下降得更快。当然我们增长的也不慢,所以导致了今天的这种结果,所以今天的中国应该说任何人都很难挤垮了,在全球竞争当中我们已经确立了我们的竞争地位,尽管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一些挑战,难度是很大的。但是如果自己不出事,我们就可以抓住这次机遇期,很可能在三五年之内,在全球经济当中处于一个比较主动的位置。
从下一步的发展来看,因为我研究外贸比较多,中国的问题有方方面面,但是现在实际上目前最大的挑战还是国际经济。中国如何利用你现在的位置在国际斗争、竞争当中,通过你的周旋处于主动地位,既不能采取“有你没我”的竞争模式。这种和谐、合作共赢如何把握,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你的竞争力,这才是关键。所以本人认为确立这种改革开放的内容,坚定地走下去应该是对过去的认识,对将来的保证,但是具体的操作上,开放意味着继续向市场化的方向努力,改革意味着继续向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改革,开放意味着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外向型经济的竞争力,把改革和开放具体化,我的理解就是这两个方面要有所突破。在这一点上,还原到现实之后,实际上就产生了一些矛盾,包括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采取什么样的开放态度,因为历史上改革开放后,实际上前几年都是铺垫,真正的对外开放是在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当时非常清楚,各省市全体动员加快利用外资,十年才积累了一个庞大的外资在制造业的能力,占到了整个出口的一半,入世之后因为外部环境好了,市场相对自由了,所以我们的出口又拉上去了,实际上真正出口外贸奠定竞争力是在2000年左右,而且更大的变化还不仅仅来自制造业,而是因为在入世之后我们对于中小企业和其他企业的限制减少了,产生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所以我们要总结的话就是三股势力,包括国企的改革,大企业的贡献,包括外资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这三股势力支撑了整个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
今天来看,实际上如果还原到开放的话,其实最大的内容一块儿是利用外资,一块儿就是扩大出口,应该说出口支撑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半边天,当然,还原到GDP的产出法上来看还没有那么大,但是如果从外观和带动就业来看,我们都应该承认出口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中国今天在世界上真正拿得出来的,所谓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如果按照国家竞争力的11个指标来排,我们只有出口和外汇储备是排在前面的,其他的9个指标都是靠后的,因为有技术创新,人均受教育程度很多很多,所以我觉得从我本人来讲,我们现在后悔人民币升值晚了,如果人民币早升值,中国的出口结构会发生更积极的变化,我们是2005年开始升值,到现在已经至少有24%-25%,这两年3%-4%的速度,今天的外贸还维持着29%的增长,一季度更高,现在平衡是34%,4月份进出口回落了,达到26%。但不管怎样,它确实正在发挥作用,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出口的竞争条件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从出口企业出口售价,产品质量和产品结构都已经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从市场份额、出口结构和出口方式来看,因为过去我们总是说加工贸易比较高,我们只挣其中的部分加工费,但是今天看加工贸易比例也在回落,已经回落到了40%以内,说明我们自主贸易的比例正在扩大,这些都是一些好的现象,所以我考虑中国要想继续维系这种稳定的增长,首先还是要稳定出口,或者叫做稳定对外贸易,在稳定的同时调整结构,调整结构的方向也是有的,你需要转型升级,需要在产品结构上继续努力,去提升它,作出高附加值,或者继续走品牌道路,不同的类别产品的发展方向也是很清楚的,这一块走出去了才会通过你的贸易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所谓出口效益的提高,这才能作用到国民福利,因为过去贸易的发展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国民福利每一解决好,实际上是盘剥了国内的劳动者,但不光是外贸,所有的行业其实都会有这个问题,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讲,外贸是通过出口来解决就业,通过出口效益、出口回报率来不断提高和改善国民福利,这才是真正的作用,今天随着出口效益的提高,出口企业的工资不得不提高。所以企业实际上现在面临着两难,对外人民币要升值,要承受这一切,对内还要承受原材料上涨、劳动力上升,而且难就难在现在真正维持出口的是中小企业,我们的国有企业在出口市场上仅仅承担大约22%的诉求,外资企业承担接近48%,这也是近十年的变化,最初是从10%发展到28%,如果算进出口的话,因为国企在进口上承担得比较大,所以比例会高一点。
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通过稳定出口发挥出口企业的作用,一方面解决就业,另一方面对经济增长是有贡献的,关键还是要调结构转型升级,这是需要咬住不放的。如果说形势一好大家就不再继续提升了,那样很可能会错过机会,我认为人民币升值是给了企业压力,你必须要加快调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用约束条件迫使他们走上升值的道路,所以稳定出口,加快转型升级是关键,还有一条出路涉及到中国整个制造业竞争力未来的表现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在大家说得比较多的就是人口红利问题和成本优势问题。实际上中国中西部的差异,我们应该大胆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上迈出这一步,现在实际上中央有28号文件,鼓励企业产业承接地转移,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这个转移已经在发生了,富士康和外资企业的转移已经在调整,在向中部和西南部布局,我们自己的这种出口增长以及利用外资的增长,统计上的指标也发现中西部的增长是比较快的,我们认为这方面的力度应该继续加大,促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实现内部结构的优化配置,避免现阶段很多制造业完全流失到国外。在海外我们要扩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要配置这种营销网络和在海外的营销网点,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建立海外制造业基地,当然还可以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把现在西方最困难的一些优秀企业进行有机组合,支撑他的一些技术创新和突破。
另外就是要把扩大进口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好。在下一步扩大进口的同时,不光是为了平衡贸易,如果把扩大进口的政策注入到国内产业升级和战略产业发展上来,一定要鼓励企业优先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它的配置。从设备进口上自然就会加强,通过效益的提高减少对于资源大量进口的依赖,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而且也可以满足国内现在要求节能减排,完成整个战略产业的发展。任何一个产业,你的发展必须纳入到全球竞争去,不是关起门来可以解决的,所以一定要把这条路打通,其他就是在继续参与全球治理方面继续发挥作用,包括G20、金砖、欧佩克,中国都已经在努力了。但我们确实还缺少这方面的优势,需要培育和深度了解,需要一个专家队伍和后续人才队伍的支撑,一定要实行一些开放的竞争战略来吸引一些人才,加强这方面的国际竞争能力。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