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扩容 打响人才争夺战
每经记者 徐皓 发自上海
时隔两年,首家“60”后基金公司纽银梅隆西部基金 (下文称纽银基金)终于拿到批文。而与两年前不同,后来者面临着更加严酷的生态挑战。而随着新基金公司的陆续成立,自然地,在这个以投资业绩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公司之间的人才争夺之役将越发激烈。
投研扩充进行时
从公募基金内部寻找熟手,成为新基金公司人员招募的捷径,尤其是被替代性较小的投研岗位。
在今年5月,纽银基金还在报刊登招聘广告,招募包括基金经理、定量和行业分析师等投研人员。在招聘广告中,纽银基金要求基金经理有五年以上投资管理工作经验,三年以上基金管理工作经验,并拥有良好的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记录。
这一看起来并不算高的招聘门槛实际上却并不简单。纵观60家基金公司中,基金管理年限超过3年的基金经理不到200号人,而如果说“拥有良好的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记录”意味着连续两年投资业绩在同类前二分之一的话,这一范围又将减半。
相形之下,浙商基金则略有放宽条件,招聘启事将基金经理的岗位要求放宽至3年以上的专业机构投资经历。
早在今年年初,纽银基金总经理胡斌便表示,公司风控和研究平台已搭建完成,基本面和定量研究员已到位。而作为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有海外背景人才受到青睐,“投研团队构成一半是 ‘海归’一半是‘本土’。”
从纽约基金展示的PPT来看,其投研架构俨然与成熟基金公司无异,而其人员储备也显示出具有相当丰富的从业经验。但有基金分析人士认为,从中小基金公司发展路径看,成立初期很难形成完整的投研体系,多为研究员配合基金经理的小组形式,而这也成为新基金公司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纽银基金人士也表示,对于投研人员的招募一直在进行中。
人力成本上升
而在吸引人才方面,新基金公司或将付出更大的成本。如今从零开始的他们,面临着更加严酷的生态挑战。
基金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业界平均水平来看,人力成本占营业收入的两成左右,而资产管理规模越大,人力成本的占比越低。而新基金公司要争取到同样水平的投研人才,将付出更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人力成本和渠道费用走高,基金行业盈亏平衡点近年来呈现大幅提升的趋势,平均从最初的20亿元、30亿元(资产管理规模)升至50亿元,目前更上升至80亿元左右。
内部投研人员的稳定性直接关系着投资业绩波动情况,而出挑的业绩永远是小基金公司跨越生存底线的历史路径。但目前新基金公司诞生的环境并不能算理想。在单边行情一去不复返,A股赚钱效应减弱的当下,基金投资的难度上升,吸引力却在减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zhangz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