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半年166人次基金经理变更

2010年07月07日 23:54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共有评论0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公募基金投研团队的真实写照,而基金经理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了基金公司投研团队整体的“战斗力”。

6月26日,华安、华宝兴业、万家和浦银安盛基金同一天发出公告,宣布了免去旗下基金经理职务的消息。这不仅涉及4家基金公司,更涉及了5位基金经理和7只基金产品。

其中,华宝兴业宝康灵活配置基金的原基金经理胡戈游,华宝兴业现金宝基金和华宝兴业增强收益基金的原基金经理曾丽琼,都不再担任原职务。

而原浦银安盛的基金经理段福印也因个人原因离职,同时涉及了两只基金,分别是浦银安盛优化收益基金和浦银安盛精致生活基金。

上述四家基金公司的人员大调整只是整个基金行业基金人员大变动的一个缩影。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1日至6月30日,短短半年时间内,总共发生了166起基金经理变更事件。其中,有48起由新基金成立引起,而剩余的118起则是由原基金经理的离职造成的。

今年上半年的166起基金经理变更,远远高于去年同期,据统计,去年全年共有199起基金经理变更,而去年上半年的这一数据为105起。

值得注意的是,和离职率关注人事变动不同的是,留职率更能体现基金产品业绩的稳定性。

中小基金的人才难题

这些离职的数据看似惊人,但事实似乎并没有这么严重。从上半年基金经理整体留职率来看,反而略高于往年的比例。

晨星中国统计数据显示,从公募基金公司整体留职率来看,2010年上半年这个数据为87.85%,略高于往年百分之七八十左右的比例。

基金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行情走势不佳,市场整体活跃度一般,这可能是留职率较往年上升的原因之一”。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员范惟表示,留职率是指每年年初各公司的公募基金经理,到统计截止时间,依然还在名单中的比例。换而言之,留职率,不仅仅要满足基金经理仍就职于同一家基金公司,还需满足他继续在进行公募基金的管理。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在总共60家基金公司中,所有年初以来从事公募管理的基金经理,在6月底仍留任的有25家,占比41.67%。

另外,有两位以下基金经理未留职的公司有18家,占总数的三成;而有两位或者两位以上基金经理离开原职位的基金公司共有17家,比例为28.33%。

“能不能留得住人,这不仅仅是在考核基金公司,也牵涉到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力”,业内人士表示,这项数据实际上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基金公司内部企业管理的稳定性,这包括业绩考察、企业文化、高管的稳定性等具体因素;第二,公募基金行业对于金融人才的吸引力,这涉及到与包括私募、专户理财、年金、社保等在内的其他资产管理领域相比,公募基金行业特有的机制、激励制度等相对优劣势。

在上半年留职率100%的25家基金公司中,不少都是投研团队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比如富国、广发、交银施罗德、鹏华、上投摩根和易方达这6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人数在10至13人之间。

相关基金公司的人士表示,除了付出和收获要对等之外,能不能给基金经理一个自由的平台和平等交流的投资氛围,更为基金经理所看重。

相比之下,留职率较低的情况,主要出现在中小基金中。

晨星的统计数据显示,诺德基金、浦银安盛、天治基金中海基金的基金经理留职率仅为50%。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就职于中小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数量不多,所以一有动静就会特别醒目,而且一些基金经理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考虑寻找更大的平台。

而在大基金公司中,去年业绩斐然的银华基金也遭遇了人事动荡,其基金经理留职率仅为75%。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银华基金旗下多只基金的业绩排名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

“基金经理的更换对于基金产品而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业内资深人士表示,“新老基金管理人的交接,也并非只是换一个人如此简单”。

由于不能做到第一时间向外界披露信息,更换基金经理的正式公告往往晚于其递交辞呈,而在交接的3个月时间里,基金产品就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时期,往往基金净值就表现得不稳定。

因此,基金经理的留职率对投资者而言,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公募基金经理年流失20%

回顾历史,几乎每年都有20%-30%的公募基金经理流失,这已属正常现象。

据统计,从2005年至2009年这五年间,基金行业整体年度留职率处在70%到80%左右的区间波动,这意味着每年每10个基金经理中,有2-3个年终会离开原有的公司或者不再从事公募基金管理的工作。

此前行业普遍认为,当行情向上,市场活跃,有大量新发公募、私募基金时,由于资产管理行业人才的紧张、公募基金公司间互相挖角,以及相当一部分公募经理转投私募等因素,相应的留职率会受到影响而下降。

但在2007年以后,这种现象已经不甚明显。数据显示,2007年后虽然新发的公募和私募基金数目都在迅速上升,但同期留职率并没有下降,反而是稳步攀升。

统计显示,2007年至2009年,公募基金产品的新发行数目每年以约40只的增速递增,而私募基金产品也从2007年新发行了约80只产品增至2009年的180只。与此同时,公募基金年度基金经理留职率也以类匀速的增势稳步上升,从2007年度的60%左右上升至了2009年度的80%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当各公司公募产品发行增速时,对于单只基金产品的管理团队稳定性会带来挑战,但是从基金公司公募业务整体的留职率而言,可能反而是有益的。

范惟表示,“当各公司产品线广度和深度加大时,对于基金公司,更利于他们将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配置到合适的产品上进行管理。一个萝卜一个坑,坑多了,不同的萝卜就更容易找到它们合适的坑了。”

但是掩埋在留职率上升的数据中的是,2007年以来公募基金流失人才出现了“少而尖”的现象——也就是说基金经理中的“尖子生”屡屡转投私募。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正在管理私募的投资经理,约有20人有公募背景。其中不少人在管理公募基金时都是备受关注的明星基金经理,甚至是颇有市场地位的行业“大佬”:从博时到尚诚投资的肖华、从交银施罗德加盟重阳投资的李旭利、离开上投摩根开创从容投资的吕俊,而出身华夏基金的江晖、石波和张益驰,目前分别效力于星石投资、尚雅投资和远策投资,还有嘉实出身的王贵文则成立了隆圣投资。

“那些尖子生转做私募,更能体现他们异于众人的价值”,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彭晓武告诉记者,大佬们往往都追求自我的投资个性,而只有在私募,才不会像公募界那样受到太多的限制、约束,也正是这个原因,那些公募大佬才会去转投私募。

今年2月,华夏基金发布公告称,孙建冬因“个人原因”申请不再担任华夏复兴股票型基金、华夏红利混合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孙建冬作为“华夏三剑客”中最后一名“弃公投私”的大佬,日前也步了江晖和石波的后尘,创立了鸿元投资。

而对于仍留在公募基金的大佬们,是否会转投私募,业内一直猜测不断。

近日公募基金的一哥王亚伟,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处。日前,华夏基金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一条通知——王亚伟不再担任华夏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改由总经理范勇宏兼任。

处在十字路口的公募大佬们,又将何去何从呢?由此,如何保持公墓队伍的稳定性,成为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一个疑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黄祎妮   编辑: zhangzj
更多新闻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