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压力加码 基金公司屡出苛政

2010年07月12日 07:19证券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短期业绩的重压之下,基金公司屡出“苛政”。证券时报记者近日从多个渠道了解到,有基金公司对新任基金经理的观察期只有3个月,短期内业绩不好的基金经理甚至被“威胁”暂停部分投资权限,有基金公司仅日常的打新股就需要3个以上的报告“来支撑”。

基金公司屡出“苛政”

表示听闻过上述“苛政”的上海某基金公司研究员称,行业内确实有业绩考察短期化的趋势,基金公司对投研人员的考核只会越来越严。“我们现在每周都要写工作总结,季度、年终奖跟业绩和考核都挂得很紧,不像以前业绩在收入中占的比重不大。”该研究员认为,基金公司的规模压力主要“传导”为业绩压力,业绩压力自然会“传导”到投研部门,基金经理迫于业绩压力,也要求研究员提供更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分担自己的压力。

“以打新股为例,需要提供3个以上的报告:相关行业研究员要写报告,固定收益部通过报告筛选出部分新股,金融工程部也要出报告,基金经理看完所有报告再从中挑选新股;不仅如此,在新股上市一段时间后,还要通过回访追踪打新收益,考察投研人员的业绩,实在“劳师动众”。

有知情人士透露,上海一基金公司在业内素以“高压”政策闻名,短期业绩不好的基金经理都要被“敲打”。去年“高压政策”搏出了好业绩,旗下大部分偏股型基金都进入了同类产品业绩排名的前四分之一。今年该“高压政策”立刻引来不少基金公司效仿。

竞争压力使然

事实上,基金公司的“苛政”抑或“高压”并非草木皆兵,确实是竞争压力使然。

从行业内部来说,基金业内竞争激烈,业绩是争取规模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基金业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对“家底薄”的中小基金公司来说,业绩压力更大。“在目前的市场中,没有一两只产品搏出业绩来,中小基金公司很难生存。”

从行业间的竞争来说,随着一大批明星基金经理的“奔私”,私募业发展迅速,让公募基金如芒在背。此外,媒体关注短期业绩也加剧了基金公司压力。尽管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禁止对基金进行短期业绩排名,只有授权机构才能发布排名和评级,但网络论坛并不在禁止之列,投资者纷纷在网上晒业绩,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还是不时炒作基金的短期业绩。

深圳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认为,“苛政”是基金行业的通病,在市场环境不好、人员流失严重、私募日益强大的情况下,公募基金特别有生存危机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李湉湉   编辑: libing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