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收益差35% 基金一对多惜败私募(2)
火爆开场遇震荡市
去年的今日,基金“一对多”生得“逢时”也生得热闹。
2009年,伴随着A股市场的系统性反弹行情,私募基金发行升温,仅当年上半年新发行的阳光化私募信托产品的数量就达到180只,月发行数量更是明显攀升,到了6月份,单月成立和发行的阳光私募产品分别达到47只和38只。
但当年7月份,阳光私募产品开户赖以生存的信托账号被证监会叫停,紧接着的两个月,私募产品发行和成立的数量明显下滑。
不过,市场的需求迅速找到了落脚点。2009年9月1日,公募基金的专户理财“一对多”面世,它被认为是公、私募基金竞争高端理财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一对多”的门槛被定为单个客户认购金额不得低于100万元,单只产品客户人数不超过200人,总规模5000万元起成立。
不同于公募产品的审批制,专户“一对多”的产品成立采取备案制,这更加激发了公募基金的参与热情。2009年8月18日是证监会正式接收基金公司“一对多”产品报备的第一天,有十多家基金在证监会门口排队申请。
当时,首批获批的基金“一对多”产品达30多只,不到一个月迅速发展到近90只。众多基金公司将营销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一对多”上,在其宣传中,“一对多”被誉为赚取“绝对收益”,超越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及券商理财产品的最好投资品种。
“一对多”的发行在2009年秋天的A股市场燃起一片虚火,9月份,A股市场维持了半个多月的反弹行情。到了10月份,有一家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产品发行“难产”,当时该公司极度自责,生怕这次意外让火热开展的“一对多”场面不“和谐”,并对发行不力进行了内部处罚。
其实证监会在2006年就开始酝酿推出基金专户业务,曾专门就此出国考察,不过现在看来,基金“一对多”业务开闸的时间点却不是在2008年底A股市场的底部,反而是在2009年9月大盘系统性反弹的阶段性高点上,当时沪指的点位在3000点附近。而最近的一年,A股震荡市,沪指一度下跌至2319点,如今也难以突破2700点关口。
超常规发展之祸
目前,正在募集的“一对多”产品发行已经相当困难。一年前,很多基金公司抱着“跑马圈地”的想法发展“一对多”业务,现在看来反而伤了客户。另一方面,“一对多”对于多数公司依然是一项不赚钱的业务,如此的业绩表现下业绩提成十分有限,而且在销售环节银行渠道常常会拿走约70%的管理费。
一些公司已在调整 “一对多”产品的设计思路:设计稳定收益的产品,而不是去设计产品去适合所有的客户,基金公司也开始重新引导客户对绝对收益的认识。
许多基金公司还在尝试将股指期货对冲率先应用到“一对多”产品中。
目前共有34家基金公司获批专户业务资格,2009年2月后就没有新的公司获批专户资格。此前业内有消息称,证监会或取消过去200亿元资产规模的限制,小公司及新公司参与专户业务将放开。
今年6月28日,新基金公司纽约梅隆西部获批,记者获悉,该公司上报的首只产品仍为公募产品,但该公司人士也表示在进行专户产品的准备。
不过,一位基金公司高管透露,监管部门放开专户投资业务相关讨论稿已确定,或许很快专户业务将全面放开。
“与公募产品相比,专户产品的要求更低、风险更小,放开专户牌照本身就是一种纠错。”上述高管称,在他看来,一定程度上由于专户业务也采取了牌照制,“一对多”发展之初“被稀缺”,经过了营销的包装而被美化。
常规化、放慢脚步之后,基金专户业务或许才能真正走稳。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赵娟
编辑:
xinmi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