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披露制度缺失:基金高端理财的绊脚石

2010年11月09日 13:04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进入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机构主页>>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 冯鹏飞

10月份起,首批基金“一对多”产品陆续进入开放期,“一对多”专户基金经理们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忧,业绩表现好的公司正忙于接待新客户,而业绩表现较差的则在为如何挽留老客户而头痛。回顾一年多的发展历程,“一对多”专户基金在“天堂”与“地狱”间徘徊,经历了热炒热卖与骂声一片的转变,在这种变化中,投资者也学会了理智冷静的对待。

“一对多”专户基金这个新兴业务,既让我们看到了高端理财市场的广阔前景,又让我们认识到专户理财的发展并不会一帆风顺,如何保证投资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一对多”基金,市场上的质疑是很多的,主要是三方面:首先是业绩表现不理想,首批“一对多”基金产品净值长时间处于1元以下,尤其是其他同类理财产品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集合理财等表现不错的情况下,投资者的质疑就与日俱增。

其次是信息披露缺失,“一对多”基金不向市场公开任何产品投资信息,连最基本的基金净值都不对客户以外公布,让投资者失去了选择的权利,不能够“货比三家”,这一点一直为大家抱怨。

最后是道德风险,基金管理公司是否能够完全按照既定策略、全心全意的为投资者服务,在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制度的情况下,仅靠公司内控是完全不够的。

笔者认为信息披露严重缺失是影响“一对多”专户基金发展的最大阻碍,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此项业务发展的趋势。首先,信息披露的缺失会让投资者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将其推向别的知根知底的产品。和其他同类理财产品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集合理财等相比较,“一对多”专户基金是信息披露最差的产品,这个“公募中的私募”信息披露情况竟然连私募都不如。资产管理类产品依托是管理者与投资者的信托关系,如果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那么它也走到头了。如果你连基本的净值信息都不对市场公布,投资者敢把钱给你吗?敢相信你能给他带来预想的收益吗?

其次,信息披露缺失不利于开展专户基金业务公司之间的竞争。从当前来看,每一款“一对多”基金产品就像包裹着华美外表的黑匣子,当前基金公司的竞争主体不再紧紧局限于管理能力,而是宣传能力以及业务渠道等综合能力的竞争。一旦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投资者和专业机构可以轻易的分辨出产品的优劣,那些管理能力和可信任度较差的公司为了生存,就会不断提升其管理能力,进而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信息披露缺失加剧了对道德风险的担忧。当下对“一对多”基金业务的监管制度还不完善,仅仅靠公司内部监管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公开披露信息的缺失,社会媒体的监督作用也微乎其微。作为新事物,产品销售人员是否能够如实客观的向客户揭示产品风险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所有的这些都会让不明真象的投资者加剧对此类产品的担忧。

“一对多”基金是个新事物,它的发展必定是从不成熟到成熟。随着高端理财业务的蓬勃发展,应投资者、机构、媒体等的需求以及本身发展的需要,“一对多”基金业务必定会逐步加大产品信息的披露力度。前段时间报道的部分基金公司应客户需求改每周公布净值为每日公布净值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一对多”基金的信息披露制度得到完善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证监会制定专户基金理财信息披露细则,二是基金公司自发披露信息。由于制度制定的长期性及基金公司缺乏主动披露信息的动力,短时间内我们可能无法看到“一对多”基金信息披露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其他同类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与成熟,高端投资者可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一对多”基金如果不能加强竞争力、快速的成熟完善起来,其吸引力及不可替代性将不断降低,最终会被投资者所抛弃,这种情况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相关专题:

基金专户理财业务全面开闸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冯鹏飞   编辑: lilei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