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信高收益 三招防被骗

2010年11月13日 00:26华夏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报记者 高和平 北京报道

银监会一纸《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让银行销售保险成了关注的焦点。

虽然通知有25条规定,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保险产品不得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销售;不得将保险产品收益与上述产品简单类比,不得夸大保险产品收益”。记者在多个保险论坛上看到,对于银保监管新规,网友普遍支持,认为“这样很好”。

鼓吹高收益

对于新规,保险公司的反应很谨慎。9日,某中资保险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刚刚接到通知,还在消化理解,对于新规里面的具体内容,目前不方便接采访。”

一直以来,保险产品功能被本末倒置,片面夸大投资理财功能,而忽视了保险保障功能,由此也多产生保险销售误导,很多集中在银行保险的销售上。今年1月份,北京保监局局长丁小燕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银保销售有四大误导,分别为“不谈保险谈储蓄,不讲保障讲理财,宣传高收益,隐瞒费用扣除”。

“银行销售保险误导,常见的一般是将保险当存款或理财产品卖、夸大收益、存钱得保障等这几种,我们论坛上也经常会有网友发帖投诉或者讲述被骗经历,基本上就这几个方面。另外还有在银行柜台存钱的时候,柜员直接推荐保险,说比存钱收益好,建议储户办这个,一些年纪大的消费者因为比较信任银行、储蓄所,一听收益比存钱好,就直接进行办理了。”口碑理财网保险业分析师储琼说。

银行推波助澜

“银保销售误导,矛头都指向保险销售人员,但是从消费者反馈情况看,银行在其中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储琼告诉记者。

储琼的这个说法,记者亲身得到了体验。11日上午9点多,记者来到光华路上的某家银行销售网点,在资料宣传架上,放着人保健康个人护理保险、光大永明金保顺两全险、中国人寿鸿盈两全保险的宣传资料,网点的一位大堂经理自称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很热情地向记者推荐起保险产品来,在她的表述里,保险产品其实是收益很稳定、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理财产品,同时又附加了部分保障功能,丝毫未提可能面临的风险。

根据她的介绍,不难这样理解,购买保险产品的本质需要,即保障功能已经为次,而理财功能已经成为保险最为实用的特点。

只买要的不买“吹”的

对于普通消费者如何躲开银行销售保险的误导,记者采访了多位保险理财师,总结起来,有三招可以帮助消费者擦亮眼睛。

首先是,“要清楚明白自己的需求,对于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产品,无论是保险产品还是银行理财产品,或者其他,不管推销人如何吹嘘高收益,都不要轻易购买,否则就容易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十多年保险产品销售经验的资深代理人李金凤说。

其次,储琼建议,购买保险产品也跟买东西一样,可以货比三家。现在市场上销售的保险产品种类丰富,同一种类型的保险产品,如重大疾病保险,几乎每家保险公司都有相关产品,如果真有保险需求,要认真对比,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款,或者咨询一下专业理财师,不要急于下单,冲动消费。

最后,保险产品毕竟属于金融产品的一种,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毕竟有点复杂,很难全部理解,因此,在购买时要详细阅读保险合同,对于各种单据要保留好。保险代理人对产品的解释也要留有证据,可以进行对话录音等等,这样以后发生纠纷,也可作为证据。

“有些保险代理人确实不负责任,一味夸大保险产品收益,这就要求消费者自己要多问、多看,是不是保本的、究竟能有多少确定的收益等等。如果手中有闲钱,买份十年、二十年的保险产品,防范风险就是很对的,但前提是,一定要清楚自己所购买的是份保险产品,是分红型的,还是万能型的,能获得怎样的保障和收益。”李金凤说。

链接

银保销售误导案例

记者搜罗了消费者被误导的四个典型案例,今后去银行办理业务时,就可以擦亮眼睛,谨防被“骗”。

第1 存钱变保险

2007年11月7日,年近七旬的郭女士揣着辛苦积攒下来的养老金2万多元,到海淀区知春路某银行网点进行存款,但刚一迈进银行门槛,立刻就被网点里某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死死缠住,向郭女士推荐了一款投连险,称该产品“一年来增长率88.28%! 预期收益率20%~30%、上不封顶!额外增加账户价值……”

郭女士被代理人天花乱坠的说法唬住,将2万元养老金全部购买了保险产品。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郭女士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收益,反而眼睁睁看着本金像坐过山车一样,一路下滑缩水,血本无归。郭女士平日靠1000元退休金维持生活,从来不知道投资股票、证券、基金,本金可能全部丧失,完全不属于高风险、积极型及以上的高端客户。

第2 宣传高收益

武汉网友Eming今年4月27日发帖称,去某银行办理一万多元定期存款时,银行大厅里一位穿着银行工作人员一样衣服的女营业员给他介绍了“保险是高于银行定期存款的一种新银行理财产品”,在银行这位女营业员的逐步说服下,Eming决定购买并到银行理财低柜签写了姓名。Eming平时工作很忙,没时间理财,同时想到,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自然安全性也很高。之后,Eming拿到了合同后,才发现只是购买了纯保险理财产品,由于已经过了犹豫期,Eming在损失过半的情况下,还是选择了退保。

第3 不提保险二字

网友“小七xuan”发帖称,国庆期间去某银行营业网点存定期存款,大堂经理鼓吹说,现在有一个新的业务,产品收益比定期收益要高很多,每个月都结算利息,利息会自动划到客户账户上,利滚利,并且不收利息税。这位大堂经理承诺,如果能存够一年,收益肯定会在6%以上。在整个介绍的过程中,这位大堂经理从没提到保险二字,只讲有多少分红,也不提任何手续费和管理费。小七xuan稀里糊涂就购买了5万元,5天后来营业网点拿合同时,发现是跟保险公司签合同而非银行。

第4 银行发短信卖保险

北京网友EWY6在2009年时,曾收到某银行发的一条手机短信,写着“某稳健理财产品3+2即日开始发售,产品承诺保本,目前年结算利率4.15%,月复利计算,全面超越定期存款,让您存钱更省心,仅限18至60岁客户”。EWY6从事理财工作,很清楚这是一条保险销售广告。她质疑,在短信中不提这个产品是保险,还把买保险说成是存钱,这样的模糊短信多数人都会以为就是存款。这款产品保底收益是2.5%,其他的分红收益是无法保证的。在产品未到期前,用过去一阶段收益做宣传很不负责任。对于大多数来说,保本是很吸引人的,但是在未到期前退保,会扣除最高3%的费用。(高和平)

相关专题:

银监会叫停银保驻点销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lizy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