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弱化对CPI数据的关注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CPI同比上涨3.6%,创下23个月以来的新高,环比上涨0.6%。虽然9月份CPI数据基本符合此前的预期,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8月份CPI达到3.5%后,再度出现了同比和环比涨幅上升的现象,因此可以认为,物价上行的压力并未得到有效消除。
对于9月份的CPI上涨来说,尽管翘尾因素略有下降,但新涨价因素的影响却得到了扩大。节假日带来的消费旺盛不可忽视,无论是肉类、粮食甚至蔬菜水果,都出现了不小的涨幅,比如,蔬菜价格同比上涨18%、肉禽价格上涨5.4%,粮食价格上涨12.1%,难免带动9月份整体CPI的走高。事实正是如此,新涨价因素占到了CPI同比涨幅的64%,其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和居住价格的上涨,更是起到了约九成的贡献。
从未来的价格趋势来看,上行的压力依然不可忽视。9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达到69.64万亿,已超过2009年GDP总量的2倍。当然,2010年GDP会继续增长,但广义货币也会增长,如果放到一起来估计,到今年年底我国的广义货币仍有望达到年度GDP的200%上下。超量发行的货币必将对国内物价产生正面影响。
美元的持续贬值成就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高歌猛进,同样会带给国内输入型通胀压力。在9月份,虽然PPI同比涨幅回落的趋势仍在延续、但已出现放缓迹象,而环比涨幅再次出现扩大,必将造成生产环节成本的增加。考虑到国内劳动力成本已经进入上升周期,假如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跟不上劳动力生产成本的上涨,那么一部分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亦有可能会向后续的产业传导。
另外,考虑到五中全会明确了“调结构”战略,同时重点提及要深化资源品价格改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改革已经开始逐步推进,比如,发改委已于近期提出阶梯电价调整方案。资源领域的改革必将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这预示着管理层若要坚持调结构,其代价就是要忍受更高的通货膨胀。
当然,秋粮的丰收为保持粮价的稳定打下基础,工业品供过于求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物价的上涨压力。至于寄希望于翘尾因素走低带来CPI回落,在新的全球炒作潮持续来袭的背景下,期许CPI因基数而自然下降,这种做法难免过于被动,亦无助于缓解已经客观存在的通胀压力。
在通胀将长期存在的背景下,如何管理通胀预期成为考验管理层的难题。尽管统计局相关人士多次表示CPI数据是科学、规范的,能够真实反映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上涨,但CPI所描述的通胀与广大居民的真实感受的确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应适当弱化对CPI数据的关注程度,与其上调通胀管理目标,不如釜底抽薪、从源头上对抗通胀压力。
虽然GDP增速仍在继续回落,但第三季度GDP增长速度依然保持在9%以上,今年以来累计增长仍然达到了10.6%的水平,这显示出中国经济在全球复苏进程中仍然保持了较为领先的水平。配合之前公布的PMI、企业景气以及进出口指标上升较快、非居民户贷款持续回升等数据,都显示出内需较为活跃,二季度经济过快下滑的底部已经过去。
宏观经济基本面向上的动能充足,已成为日前央行突然加息最好的注解。在此背景下,央行实施小幅加息,既不会对实体经济造成过大打击,又有助于修正当前负利率状况,从源头上舒缓通胀压力。可以认为,新一轮通胀周期和加息已同步起航,货币政策亦将进入“数量+价格”多种工具齐用的新阶段,央行已拉开从源头上对抗通胀的阵势,而这场博弈至少会持续到明年。
□王莹(上海 学者)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