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物价失控CPI却太温柔 复旦学者称实际涨幅已超10%
安徽合肥一超市内,市民在购买水果蔬菜。
编者按
“CPI大约被低估了7%。”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的报告再次引爆了公众对统计局数据真实性的质疑。飙升的物价和温柔的数据之间的落差,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问:究竟什么是CPI,怎么计算出来的,如何保证其科学性?
当然,当前更为紧要的是,如何对阵本轮成因复杂的物价上涨?有幸,继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抛储等之后,有消息传出,近期中央可能出台一揽子措施。效果如何令人期待。而在物价上涨还未得到遏制前,“工资跟着物价涨”终究只是大多数普通工薪层的一个梦想。
本报记者 王珏磊 实习生 赵淑菊 发自上海
在一片“涨”声中,10月的CPI数据如脱僵野马,同比涨幅达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而相对于普通百姓对物价上涨的直观感受,这个数据仍显太过“温柔”。中国正在遭遇相当大的通胀压力,是官方、学界和民间一致的共识。反通胀,迫在眉睫。
CPI被低估?
涨涨涨,物价涨声一片,势若脱缰。
在上海浦东临沂新村摆摊的蔬果贩子姬厚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一个月,菜价涨得诡异,每天都会让人吃惊。一个多月前,姜的进价才一斤四元不到,现在,七块五都拿不到了,整整一倍啊!黄瓜、绿叶菜都在涨,还有苹果,两个月前最好的零售价才五块八,现在批发价都要六块多了。这样下去,生意就难做了!”
在以低价著称的迪亚天天超市,也让顾客感到了“涨”的压力和苦涩。原来一块八一盒的豆腐,现在涨到了两块三,八毛一袋的浓豆浆,涨到了一块二,牛奶、油、猪肉,都有不小的涨幅。一位购物的老太太连声长叹:“再这样涨下去,我们这点退休工资真的不够用了!”
在上海北京路繁华地段开了家中型饭店的蒋宜直先生也大感为难。“现在我们这样的饭店最苦了,你又不能明显涨价,涨了价老客户就掉头而去,不涨的话又有亏本之虞。我现在只能推新菜,价格开高一点,说老实话这也是一种变相涨价。”蒋宜直一脸无奈。
涨价并不限于食品,已呈波及之态。沈先生近日在浦东八佰伴商场买了件波司登羽绒服,花了653元,而去年这件衣服只要400元左右。
“到10月份,事情已经很明显,中国的通货膨胀在加速形成中。这不需要讨论了,你只要到菜场、食品店和饭店里走一趟就全明白了。”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表示。
物价快速上涨的状况,已经在国家统计局11月11日公布的10月份经济数据中得到了证实。数据显示,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
“CPI才4.4%,我看远远不止。像我们这种做小老板的,自己都有一本账,每个月都要核算。据我粗粗估计,CPI应该在10%左右,可能要接近15%。”蒋宜直说。
“这一轮的涨价,集中在最近两三个月内,而且涨价的商品很大一部分集中在食品类,这样一来,老百姓的感觉就特别强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强烈的“偏离感”笼罩在许多百姓的心头,质疑不仅来自民间,学术界也有不同的声音。11月9日,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发表报告《数据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该报告指出,“2006年以来的5年间,通过人为的调整,CPI大约被系统地低估了7%。”在近日举行的财新峰会上,有学者直言,真实的CPI可能要在统计数据基础上加上两到三个百分点,这似乎是较多民众的感受。张军也认为:“如果作一下季节性的调整,实际的CPI上涨幅度应该是超过10%的。”
对徐奇渊的报告,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副司长庞晓林罕见地立即发表了署名文章,称徐奇渊通过数学模型推算出来的结论是“主观推断,与事实不符”,仅仅是一家之言,并非主流专家学者们的共识。
相关报道:
统计局回应数据质疑:
分析评论: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珏磊 赵淑菊
编辑:
mad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