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红榜
案例:百年同仁堂诚信为本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340年的历史。三百多年里,同仁堂历经皇朝变迁,闯过民国战乱,搏击于市场经济大潮,历经沧桑,始终昌盛不衰,其精品名药蜚声海内外。
对于所用药材,同仁堂一直有自己独特的原则——“取其地,采其时”,讲究的就是地道二字:人参用东北吉林的,蜂蜜专用河北兴隆的,白芍用浙江东阳的,大黄用青海西宁的,山药必须是河南的光山药,枸杞必用宁夏所产。
“处方规定的16头人参,就决不能用32头人参取代”。这也许就是“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吧。对于药材的加工炮制,同仁堂要求更是苛刻:比如黄连,必须一根根地去掉须根;远志,必须人工去除有副作用的芯;为了让药品口感更佳,同仁堂一直坚持使用80目的萝过筛;为了保证紫雪丹的效力,一直坚持使用“金锅银铲”等等。也许正是这些外人看来微不足道指出,彰显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熠熠之光。对于这些对药材的苛刻要求,对于这些繁复而增加药物成本的工序,包括一些同仁堂新来的伙计,也曾多有腹诽:炮制药材的过程又没人看见,有一些工序省了也不见得会影响药效,何苦如此呢?每遇此,老同仁堂人都会请出那句药行里的老话教育他们: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就是这种对老传统的坚守,这种发自内心的自律,才能够让这家药店超越同侪成为御药供应商,逾数百年风雨而不衰。
翻开同仁堂的历史,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美德,熔铸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和职工的言行之内,形成了有中药行业特色、独具魅力的同仁堂文化。济世养生的创业宗旨,同修仁德的敬业精神,货真价实的职业道德,讲信义重人和的行为规范,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成为同仁堂绵延发展,永续经营的立业之道。
一、诚信者以“仁”为本
同仁堂340年的历史中,渗透和体现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尤其是中华文化的主脉——儒家文化的特色。“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同仁堂文化的精神支柱。同仁堂崇尚的“仁德”精神,本意为仁者爱人,同情友爱,也有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之意,亦泛指同仁堂人坚持真理、正义的品行以及坚持以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己任,以诚守信,以爱国爱人之心,仁药仁术之本,取信于民,造福人类的理想追求。
1、以“仁本”创业
同仁堂的创业者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由此,在公元1669年成立了同仁堂。在此后的几百年间,这种诚实敬业的品德,一直深深影响着同仁堂历代经营者,并将其升华为同仁堂职业道德的精髓而代代相传,以仁德、诚信推动着企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同仁堂的历史就是谋求信义的历史,同仁堂的金字招牌就是“信义”的凝结。
2、以“仁本”立业
在同仁堂药店,始终保持着十多项深受人们欢迎的便民活动,如咨询服务,坐堂问诊,代客加工饮片及成药,代客寄药、煎药、送药,登记短缺药品等,特别是一些本小利微的饮片,既占资金又占库房,很多药店不愿经营。而同仁堂从患者需要出发,讲的就是“仁德”和“诚信”。几十年如一日,才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在广大消费者中永远闪亮。
3、以“仁本”续业
时代不同了,历史前进了,但同仁堂的“仁本”思想没有变。如今,同仁堂新的一代经营团队继承了“仁本”理念的精华,并融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善待”的思想,包括善待社会、善待职工、善待经营伙伴、善待投资者。这种“善待”文化的运用,使同仁堂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影响力空前高涨,企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诚信者以“义”为上
“以义为上,义利共生”是同仁堂的经营哲学,其深刻内涵就是以义取利,不取无义之利;尤其是当义、利发生矛盾时,坚持以义为上、为先,先义后利,以义取利。同仁堂坚信在生产经营中只有把“义”放在首位,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讲求社会大义,利润自然会滚滚而来;坚信重义才能取信于市场,有了信誉才能盈利。从长远战略角度看,企业经营无义即无利,小义即小利,只有大义才能有大利,它反映的是企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也是同仁堂得以做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1、以义为上,先义后利
历史上,同仁堂在扩大经营的同时,普施善举,如为进京赶考的举子免费赠送平安药;通过冬设粥厂夏送暑药,施义棺、办义学等方式救济穷苦百姓;自酬资金创办消防水会……,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义举,使得同仁堂在百姓心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同仁堂依旧深植“仁本”之基,保持着自己的优良传统。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之际,同仁堂的职工昼夜加班,赶制了一百八十万袋板蓝根派专人专车送往疫区;2003年“非典”肆虐京城,同仁堂挺身而出,毅然拿出1000万元平定中药市场价格,对外公开三项承诺:保证产品质量,保证药品供应,保证药价不涨,累计向市民提供“非典”药和瓶装代煎液300万副,61家同仁堂店供应着全北京近一半的药量,满足了近100万人次的用药需求,自己却承担了近700万元的损失。
2、以义取利,义利共生
在同仁堂,“义”和“利”从根本上是不矛盾的。上海“甲肝”、北京“非典”,虽然同仁堂当时赔了钱、丢了利,但却赢得了“人心”,赢得了信誉,赢得了市场,为今后的经营创造了无限的商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同仁堂看得更远、更深。有人统计,1990年亚运会开幕当天,大栅栏一条街一天营业额80多万元,其中同仁堂药店就占了52万元;从1996年到2008年,同仁堂连续12年保持主要经济指标双位数增长;2008年在世界经济环境的“寒冬”下,同仁堂逆市而上,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同仁堂的“利”正是来源于厚积薄发之“义”;正是因为“以义为上”的诚信理念早已象一座无形的丰碑,牢固树立在了亿万消费者的心中,因而“义利共生”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
三、诚信者以“质”为根
质量是同仁堂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实现“做长、做强、做大”的前提和基础,更是企业“仁本”理念的集中体现。要“仁”要“义”就必须首先讲商品质量,尤其是制药企业,关系百姓的生命健康,没有质量就谈不到“仁”和“义”,因而,同仁堂历代继业者始终恪守古训,将质量作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不敢有丝毫怠慢。
从历史上看,同仁堂职工严格的自律意识以及长达188年供奉御药期间无形的外在压力所形成的“质量至上、安全第一、疗效确切,万无一失”的责任和理念深深影响着同仁堂一代又一代,构成了同仁堂独特的质量文化。如今,同仁堂虽已发展为现代化的企业集团,但讲求质量的传统本色没有变,讲求质量的方法更科学。我们引进了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全面质量管理,过去“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科学数据。与此同时,我们还将“质量”赋予了更加深刻而广泛的内涵,即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经营质量和资产质量,从而使企业更加健康。如果说过去同仁堂的质量更多的是依靠员工的自律意识的话,那么现代化大生产的质量保证则必须要依靠现代化的科学管理。
1、放心的药品
在生产过程中,同仁堂始终保持着“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在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同时,不断融入了现代技术和现代理念。在质量管理上,同仁堂按照国家GAP标准建立了13个原料种植基地,着力解决了药材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高和药材变异等问题,将“生产车间”建到田间地头,将绿色标准建在中药的源头;在生产管理上,2004年,同仁堂投资6亿元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GMP标准新建和改造了两大现代化生产基地,从制剂工艺、生产设备、管理系统自动化到能源控制、环保、施工质量等实现了“六个一流”,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在经营管理上,同仁堂在所属商业单位推行了国家GSP标准管理,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和质量服务网络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售后服务体系。正是由于同仁堂从配方、选料、加工制作一直到仓储配送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高于国家标准进行,从而确保了同仁堂的药品质量,使这一特殊商品深得病患者的信赖。许多顾客,包括海外患者都专程来同仁堂购药,他们说,同仁堂生产的药都是放心药。
2、贴心的服务
有了放心药,还要有贴心的服务。同仁堂有上千家零售药店,但服务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让顾客满意最大化。我们提出“1%=100%”(即我的一次服务不规范等于顾客100%不满意)等新的服务理念,从强调服务的规范化入手,进而在创造差异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上下功夫。比如,同仁堂健康药业公司在经营中发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膳食、健康产品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于是他们鼓励并要求店员实现由店面营业员向公共营养师的转变。“公共营养师”可以走出店堂为顾客做专业服务,成为高端客户的健康营养顾问,从而使传统模式的营销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专业内涵,不仅促进了营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创造了高质量服务的新典范。
3、核心的管控
管控是确保产品、服务、经营和资产四个质量的重要保证。历史上,同仁堂就有“四把钥匙”的故事,讲述的就是严把质量观的“四房共管”。解放后,同仁堂更把质量放在了第一位,全面实行了GMP、GAP和GSP。在质量拓展到经营和资产后,同仁堂又提出了“1234”计划,其中的“1”就是提高集团控制力,并把它作为做长同仁堂的核心。
四、诚信者以“智”为先
同仁堂人在继承祖辈诚信文化的同时,遵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不断将时代的气息融入其中,将创新的思想融入其中,将科技与睿智融入其中,造就了与时俱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仁堂文化,打造了愈久弥坚的同仁堂品牌。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