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源头根治土地财政“依赖症”

2011年03月09日 20:34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地方财权与事权相匹配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近日,占据了地方财政半壁江山的土地财政再掀波澜。

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201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9109.94亿元,完成预算的213.2%,超过1/3的国家财政收入来自于土地财政。

“这表明土地财政已成为支撑地方财力的一个重要来源,而这种现象与目前匮乏的地方财政有一定的关系。自从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逐渐出现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玉栋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

在财权上移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事权下移的趋势。以分税制改革为分水岭,在近15年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从40%上升到50%以上,地方财政支出占比却从60%持续攀升到80%。

“地方政府的财权虽然得以消弱,但他所承担的社会发展重任却并没有因此消弱。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又受到上级政府的严格控制,这致使地方政府越来越依赖土地财政。而城镇化的建设又使土地财政成为了可能。”中央财经大学财税研究所所长曾康华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现在许多城市的土地出让收益几乎与财政收入相差无几,有些城市甚至远远超过了财政收入,称为“第二财政”。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内土地市场的繁荣“盛宴”,那么,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又该如何解决此类问题?而目前严格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是否能吹冷这股骚动的卖地热呢?

近几年,土地财政普遍受到民众的诟病。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认为,土地财政不仅是群体性事件、地方腐败现象高发的原因,而且是造成部分城市房价过高的根本原因。“房价高了,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就高,地方政府因此就有卖地的冲动。”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高呼,“土地财政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能老靠卖地来建设,你还有多少地能卖?你也不能靠借债,借债是要还的。”

孙玉栋认为,作为稀缺资源,土地财政必然会走向枯竭,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地方政府支出的刚性会有一定的惯性,在没有别的替代物和稳定的财政来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只有卖地。”

但得益于保障房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市场严格的调控措施下,外界盼望着2010年躁动的卖地热或许有望于今年开始“降温”。

有数据显示,在房地产市场遭遇严厉调控的背景下,近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的土地成交金额出现了大幅下滑,北京今年前两个月的土地出让金仅仅是去年12月份的1/4。

“在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近来楼市的投资额和成交量出现了萎缩的迹象。开发商建设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压,土地成交量也必然会出现锐减,土地出让金将随之下降。”曾康华说。

曾康华表示,解决土地财政的根本出路还是要进行财税体制方面的改革。只有建立健全地方税收的财源,进一步完善地方税收的体系,建立与地方事权相匹配的财权,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中央地方财权与事权的平衡化,既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第一环,也是解决土地财政、融资平台问题的根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lizy] 标签:财政 土地 地方政府 地方 
用手机登录 3g.ifeng.com 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