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明
将增长目标定为改善民生
经济观察报:近年来,重庆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举措,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和媒体称之为重庆模式,怎样理解重庆模式?
黄奇帆:重庆在按中央的要求探索建立西部开发的高地,以及西部城乡统筹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问题解决问题,还没有确定重庆有什么模式。只是中央赋予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跟沿海的开放高地有根本的不同。根据中央的要求,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民生为导向的发展途径。
在转变增长方式方面,我们认为其核心特征,是将增长方式的目标定为改善民生,这样民生本身就成了增长的动力。
按上述要求,最近两年重庆抓300万户农户万元增收,可以增加几百亿的农村GDP;搞公租房,按400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投资1000亿元,让农民工、夹心层、城市的低收入群体能够有比较好的房子居住,一样拉动GDP;探索户籍制度改革则是拉动整个城乡统筹的发展。
最近我们还在发展微型企业,激励老百姓自我创业,这是以草根经济促进民生。按照西方的供应学派理论,更多企业在创业时会促进供应,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整个社会比较良性的循环。
经济观察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到民生话题,并且有很多量化目标,怎么理解这些民生目标?
薄熙来:在西部经济比较薄弱、困难比较多的情况下,过去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把经济发展起来、规模做大,挣了钱后再去改善民生。但是重庆经过仔细研究和讨论,认为要改变这种思路,在发展的同时,把民生摆在重中之重。
总的来说重庆的发展思路,是把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把它作为牵头的经济要素,同时注重分配和公平。这不仅能够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增加凝聚力,还可以从总体上减少社会的管理成本,同时调动消费。我们发现,在民生上使的劲越大,花的钱越多,经济生活会越活跃,政府便越有钱,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这个思路是有效且符合客观实际的。现在重庆有50%以上的财力直接投向和民生紧紧相关的领域,市委市政府的干部50%甚至更多的精力直接投向这些领域。整个账算下来,2010年重庆市的市财政增加了49%,GDP增了17.1%,处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状态之下。
我们发展经济不能够仅仅追求GDP,一定要把改善民生放在核心位置。重庆以民生为核心内容,制定了民生十条,准备今后三年投3000个亿,现在项目都在一一落实。
同时,民生导向的经济发展思路,还引起了很多外商投资企业的注意,相当多的外商投资企业看好重庆,都纷至沓来。
我们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
经济观察报:“十二五”重庆又会有怎样的精彩?
薄熙来:我们从来不讲模式,现在也不自我评价。但是我们有一个好处,听着好的评价,听一下就过去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冒。听了不好的评价,我们也有精神准备,因为从政这么多年,听批评的话都听出茧子来了,没有关系,我也比较迟钝。做地方官,做长了就有这个本领,要是人家一说什么,就很敏感,马上不敢干了,缩手缩脚,就啥事也别想干了。认准的就得干,不在乎说三道四。
但是如果确实看到我们的工作有妨碍老百姓利益的情况,请朋友们一定提出来,我们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改进。
经济观察报:重庆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把重庆建设成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为什么把这个作为“十二五”规划目标,用什么措施提高和衡量居民幸福感?
薄熙来:我的理解,幸福感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即使物质上极其丰富,GDP、财政收入状况再好,也并不一定是幸福感极强的地方。幸福感包括对住房、医疗、就业、社会保险、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需求;也包括对周围社会治安状况、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精神状态等等的诉求。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也有感知,也有对未来的预测,所以幸福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我们尽管地处西部,但是我相信完全可以让人民群众比某些发达地区的人们更有幸福感。当然这种幸福感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幸福感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