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中国消费将制造名酒悲剧(2)
拉菲专宠
商业应酬中的酒精类消费造就了独特的中国现象:对拉菲(Chateau Lafite)葡萄酒的巨大需求。拉菲是波尔多(Bordeaux)地区五家一级酒庄之一。1855年巴黎世博会前,法国将波尔多产葡萄酒分为五级。当时有四大酒庄:拉菲(Lafite)、拉图尔(Latour)、奥比昂(Haut Brion)和玛歌(Margaux)被评为一级酒庄。1975年,木桐(Mouton)酒庄也跻身为一级酒庄。波尔多地区的一些酒庄,比如,柏美洛(Pomerol)和圣特美隆(St Emilion)酒庄没有参加评级。它们另辟了一套评级系统。这些酒庄的葡萄酒有的比五大一级酒庄还要贵。尽管如此,一级酒庄的葡萄酒还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尤其是在中国。
过去五年,中国盛行拉菲现象。它几乎已经成了中国商务宴请的官方用酒。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一种是,Lafite的中文翻译(拉菲)更好记,听上去更好听。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好的解释。中国的商业应酬,喝酒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很快就三分醉了。选名贵的葡萄酒只是为了面子上好看。只要价格昂贵,口味如何没关系。因此,有的葡萄酒一旦身价上涨,马上就会受人追捧。没有拉菲,别的品牌也会取而代之。无非是拉菲的中文名字让它享有优势。
拉菲现象是泡沫吗?格林斯潘说过,只有等泡沫破了才知道是不是泡沫。中国人眼中的拉菲,与别人眼中的拉菲有所不同。中国人现在越来越有钱,葡萄酒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拉菲从这种需求中比别的品牌获益更多。拉菲现象只是价格重估的表现,而并非泡沫。
另一种可能是,假以时日,其他一级葡萄酒也能受到拉菲般的追捧。中国人热衷拉菲是因为对别的品牌缺乏了解。中国人酒越喝越精明,对其他一级葡萄酒的需求会增加。对别的上等葡萄酒的需求也会水涨船高。
第二种情况是有可能的。这与法国葡萄酒的酿造制度不无关系。法律规定的限制,导致波尔多的大酒庄无法提高产量。最重要的限制是,这些酒庄不能够过多灌溉葡萄树。酒庄只能摘掉一半的葡萄芽,以保证另外一半葡萄芽的质量。而在澳大利亚和美国,葡萄酒酿造者可以随意灌溉葡萄藤,每亩葡萄园的产量是法国的4倍。波尔多葡萄酒酿造者不能提高产量,就只能追求质量和高价。一旦有新的需求,波尔多酒就会涨价。
“名酒”泡沫
天价拉菲催生了庞大的假酒业。一些分析者认为,中国市场上70%的拉菲都是假酒。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给我上假拉菲的人自己也毫不知情,因为他们花了和真酒一样的大价钱。我品得出来,假酒也是不错的葡萄酒,可能是把上等的二级葡萄酒倒进拉菲的瓶子后再卖。造假者对仿制传奇的1982年产拉菲情有独钟。很多中国有钱人都买了这种酒。不巧的是,他们都是假的。因为世上只剩几瓶82年产拉菲,几乎不可能买到成箱的真品。
我不太确定拉菲现象是不是泡沫,但我敢肯定拉菲堡的副牌酒——佳得士拉菲(Carruades de Lafite),中国俗称小拉菲,肯定是个泡沫。上等葡萄酒要求葡萄藤平均要有30年至40年历史。超过80年的葡萄藤必须被换掉。因此,酒庄总是拔掉老的葡萄藤,种上嫩葡萄藤。但是,嫩藤结的葡萄无法酿造高品质的葡萄酒。像拉菲和拉图尔这样的大酒庄就用嫩藤结的葡萄酿造副牌酒,以补贴部分成本。这些副牌酒一般都很便宜,通常比二级葡萄酒便宜很多。
拉菲的副牌酒佳得士拉菲,五年前还仅售每箱200英镑。2005年之后,小拉菲身价涨了10倍,甚至足以挑战拉菲之外的一级酒庄的酒价,而且,通常要比二级葡萄酒贵很多。小拉菲也是不错的佐餐酒,但肯定不值那么多钱。小拉菲的价格涨得令人眼花缭乱,究其原因,是因为身份被人弄错了。
拉菲葡萄酒的价格已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因此,需找替代品也是自然反应。在中国市场,拉菲的替代品是小拉菲。这种选择太离谱了。如果有人放弃拉菲,而选择拉图尔、奥比昂或者玛歌,这是很理智的。因为它们不分伯仲。小拉菲定价过高,其严重性不亚于2000年的互联网股价。当然,肥皂泡总有破灭的一天。那我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问题在于,这对别的上等葡萄酒来说是一种侮辱。中国对小拉菲的巨大需求产生了这种怪象,我真的觉得很丢人。
长此以往,中国的需求恐怕会降低葡萄酒市场的效率,进而拖垮大品牌。如果葡萄酒酿造者发现价格高低取决于市场宣传,而非质量,他们就会一门心思关注市场营销,减少提高酒质的投资。中国需求巨大,却可能会毁了葡萄酒,这一在法国传承了五个世纪的文化遗产。果真如此,那才是悲剧。
作者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