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美联储的量化宽松与中国的通胀风险(3)
中国通胀与泡沫的风险将大幅上升
新兴市场中投资潜力最大的,恐怕非中国莫属。尽管今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也有所放慢,全年增幅将超过10%已经没有什么悬念,明年应该也可以保持在9%左右。这样的增长速度自然是非常令人瞩目的,再加上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央行已经从10月开始加息,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也非常清晰。从现有的数据判断,最近,流向中国的资本陡然增加,以至于央行行长公开提出要建一个“池子”来蓄纳庞大的外资。可见,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热情,已经不是猜想,而是事实。这就给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即使没有外资干扰,中国的通胀压力已经十分明显。去年头10个月,中国还在通货紧缩之中,但从今年年初开始,CPI就稳步上升,从8月的3.5%,到9月的3.6%和10月的4.4%,食品价格上涨已经超过10%。更重要的是国内专家普遍认为官方的CPI数据存在低估的可能,有专家猜测,实际通胀已经高达5%-6%。低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些服务业价格上升非常快,但官方数据没有反映出来,而且CPI构成中,服务业的比重也明显低于实际开支的比重。
即使不考虑低估的问题,从8月到10月,CPI的环比增长已经分别为0.6%、0.6%和0.7%。这说明,最近CPI环比增长年率已经超过8%,这不但远远超过央行确定的3%的目标,也明显高于一些经济学家认定的5%的最高值。判断经济指标的态势,环比数据比同比数据要重要得多,因为同比变化所反映的是过去12个月的变化的累积,而环比变化所反映的却是最新态势。这是为什么国际投资者和主要国家央行官员一般都不看同比数据,而只关注环比数据。
中国通胀风险大,不仅仅反映在当前的CPI数据上,更重要的是国内还存在三大推动力量:
第一,食品价格往往是指示中国高通胀的一个领先指标。一些专家往往轻视食品价格上涨的全局性风险,其理由是食品价格上涨往往跟气候变化有关。这一点诚然没错,通胀毕竟是个货币现象。但是,食品价格上升,首先反映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更重要的是,它容易推动通胀预期。中国在改革期间几次比较大的通胀风潮,包括1988年、1993年、2004年和2007年的高通胀,无一例外,都是从食品价格上升开始的。
第二,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工资水平大幅上升。一些调查发现,许多省份的工资上涨幅度已经超过了20%。经济学家们讨论中国是否已经到达“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市场将从过剩转向短缺。我的判断是中国离那个拐点已经非常近,一个直观的证据是农村中几乎已经没有中青年劳动力了。无论如何,工资上升恐怕不是一个短期性现象。工资上涨,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和增加消费开支,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提高通胀压力。更何况,其他生产要素的成本,如电价、燃气价和水价,也在普遍上升。
最后,中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去年全年新增贷款达到9.6万亿元,今年很可能超过7.5万亿元。钱如此之多,存款利率又低于CPI,这样就迫使投资者投机。去年是炒股市、炒房地产,今年又转向大蒜、绿豆、棉花、苹果和食糖等等。这些价格轮番上涨的背后,是庞大的流动性需要找到出口,行政手段干预不解决根本问题。我与王勋和华秀萍曾经做过一个关于通货膨胀决定因素的研究,今年年初,我们根据那个结果预测,如果流动性状况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今年的通胀将上升到7%-8%,现在看来大致应验了。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huangsh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