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遏制过度举债缓解地方债风险

2011年06月28日 01:4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国家审计署最新发布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10.7万亿元。伴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隐患也随之增加。

其实,在上一年度的审计署相关工作报告中,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形已经受到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犹记得国家审计署曾表态,2010年要“盯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很大比例上,地方债务正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实现并累积起来的。

越来越多的事实在表明,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和大量地方债的可能违约,不再只是停留于猜测层面。比如有媒体报道的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困局,即是将各大商业银行推到了地方融资平台违约风险的悬崖边上。那种“如果经济在稳步增长,这就不是一个问题”的论调,遭遇了现实的挑战与质疑。

不用竭力去分析地方债务背后的种种因素,单从审计署的此次工作报告中,我们就很容易理出一条基本的线索。从审计情况看,部分地区和行业偿债能力弱,高速公路建设等借新还旧率较高,地方政府还存在举债融资缺乏规范、大部分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这种种的原因背后,隐含着严重的风险隐患。

观察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部分的支出投向,市政建设占到了36.72%,交通运输为24.89%,土地收储则为10.62%。也就是说,基础建设类占了大头。那么,基础建设是不是就意味着债务安全度较高呢?不然。

上述云南省的这个例子,即能说明问题。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使用效率低下的高速公路,数量并不少。一些高速公路的建设,是政绩思维下的产物,主事者只管上马工程,不顾后期使用,如在湖北省,就曾出现过部分高速公路闲置的情况——一方面,老百姓有高速路不走,嫌收费贵;另一方面,新修道路收不上建设费用,落下债务风险。

林林总总的事实都在说明一个道理:危险的“金融堰塞湖”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无视地方债务问题的严重性,或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至少,目前的相关金融机构已经高度紧张,生怕地方政府基础建设的融资狂欢成为自己的噩梦。一旦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支出压力不断扩张,达到甚至超越某种意义上的临界值时,噩梦成真就实在是不奇怪的事情。

审计署的工作报告认为,部分地方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较大。这应是另一个危险的信号。地方债务缠绕于一条并不理想的路径上,各种脆弱性互相作用,使得债务问题深深地埋在可能的危机当中。人们业已认识到,地方政府债务的不少特点亦很突出,如普遍负债、形式多样、管理失控等。从地方财政风险的角度看,地方财政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正在逐步表象化,由财政支付危机转化而来的局部社会矛盾也在增加。

地方债务已从隐性风险问题转向显性化,因此,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管理,确实是一个迫切的命题。“盯紧”数目庞大的融资平台,规范融资秩序,意义不言自明。同时,规范地方举债,促进各地财政税收收入与支出的透明、统一和规范,亦非常必要。当然,地方债务的积累,有着各种复杂的背景,不可简单化处置。

此次审计报告以及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的困局,更是在提醒人们,欲防范或消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须将阵线前移,建立并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过度举债建设,蓄积了严重的财政风险,并出现多头举债、权责不清、调控不力的局面。很明显,地方政府的激进建设行为,与现行财税体制有关系,亦不能排除不当的政绩观在胡乱指挥。

如果不从过度举债的源头着眼,光靠后期的风险管理,不仅效果打折,也缺少必要的“防火墙”。这里的“防火墙”,其实就是风险预警体系,通过对负债率、债务率和偿债率等指标的控制,通过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来加强债务风险管理。日益显性化的地方债务问题,在要求这道“防火墙”建得更加牢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wangft] 标签:债务 地方 地方政府 风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