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对话博弈“稀土限卖”
本报记者 沈衍琪
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本月28日在京落下帷幕。有专家指出,和前两次相比,此次对话正逐步从“务虚”转向“务实”。据悉,此次对话中日双方在节能环保、物流流通、制造信息业等领域共达成了6项政府间、部门间备忘录以及一份民间合作协议。
在全球经济逐步走出危机阴影之际开启的此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吸引了众多境外媒体的眼球,其中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日方在对话中表示,日益频繁出现的劳资纠纷对一些日本企业在华经营带来了影响。
一位人力资源专家指出,由于薪资水平普遍上升而引起的劳资矛盾并不仅仅出现在日资企业内。数据显示,今年年内,北京、河南、深圳、陕西、安徽、海南等全国20余个省市已陆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20%以上。
“在我国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趋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专家梅新育表示,他同时认为,通过相关法规及管理制度,企业能够处理好员工待遇及劳资关系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在华外资企业也可以通过提高本土化程度、减少本国外派雇员来降低成本。”
而在对话中,日方再次抛出“稀土问题”,要求中国放宽对稀土的出口限制。一些日本媒体称,由于稀土进口价格日益上涨,限制了日本对于计算机零部件、混合动力车及一些需要以稀土为重要原料的产品生产能力。
对此,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作出回应表示,由于现有条件下,大量提取稀土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损害和破坏,所以中国对稀土的生产、开采和贸易都实行了限制,这样的做法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中国的稀土出口既要促进经济,又要考虑保护环境和国家安全等综合因素。
“对于稀土这样的资源性产品,中国可以提出自己的产业发展战略并拥有一定的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梅新育表示。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caoz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