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新木:中国水生态危机已到红灯区 治水模式需要转型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伍新木教授 (来源: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讯 2010年11月20日,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是一项旨在推动经济科学的创新与进步,鼓励原始创新性成果的涌现,促进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性研究的学术性、公益性的专门奖项。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伍新木教授表示,中国的水生态系统性危机已经到了“红灯区”,中国的治水模式需要转型。以下是伍新木发言实录:
伍新木: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
我本来为会议准备的是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再认识,但是在座的都是大宏观经济专家,我做这样的讲题有一点班门弄斧,会议主持者要求讲一个我自己最近十年来比较关注的话题,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水问题。刚才孙院长讲到了六大危机,我这儿只是六大危机里一个小的分子,但是我觉得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水问题不止是水利专家的事,不止是生态学家关注,不止是环境专家,经济学家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宏观视野。
为什么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水问题,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国家,水资源是稀缺性资源,水资源是战略性资源,更重要的是水资源还是生命性资源,因为没有水资源,其他的一切资源都不能称其为资源,所以是资源性的资源,同时还是核心资源,为什么是核心资源呢,在配置的时候以它为核心重新配置其他的资源,所以水资源是中国战略性资源,我不希望二十一世纪人类为清洁水而战争。
长期几十年来形成中国水问题的认识是这样的框架描述的,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中国是水少为患,同时由于亚热带的气候这样一个气候的特点形成了中国的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有的地方几十天把全年的水降光了,中国北方水少为患,中国的南方水多为患,中国的水不匀也为患,加上几十年中国的配水和水使用制度的不科学,所以中国的水为患,更重要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使中国的水污染为患,这是长期形成中国水问题宏观的认识。
十年来我观察的结论是,仅这样单视角平面描述中国的水问题是不够的,是有缺陷的,我心目认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水问题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出现了水生态系统性危机,这个表述和水多水少、水不匀、水污染为患要准确地多,更重要的是,这种描述表明中国从降水的过程就已经在被污染了,已经对根本降雨的过程造成严重的污染,降到地面以后,形成的径流,工业化污染形成的很多金属性污染有害的物质,有污染径流水源,流域的污染,渗到地下,污染了土壤和植物系统,所以大气系统、植物系统、生物系统、动物系统等整个系统性出现了生态性的危机,这种生态性的危机影响到中国人生命系统出现了危机。
我们这样描述,我认为中国的水生态系统兴危已经到了红灯区,应该有这种紧迫感,应该有这种危机感,中国的水生态系统性的危机假定到了“红灯区”,人类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都是没有效果的,是整体性的不可逆。我觉得我们在二十一世纪,关注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的时候,一定有这样的视野,经济学家不能缺位。中国治理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当下,中国治理的水问题也要实现转型,不仅经济发展要转型,中国的治水模式也要转型。怎样实现转型呢?单纯工程性的治理转为制度和政策体制的创新为主,促进工程性治理更有成效,拥有单个项目的治理转向为系统性的治理,单个水域的治理转化为流域性的治理,全国性整体的治理,早转型比晚转型要好,整体转比单个转要好。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现在中国水生态系统性的危机主要的原因,近几十年主要的原因就是制度的缺失,就是管理或治理失败,所以我们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应该把它提到宏观这样一个层面上关注它。
所以我近十年来,关注水资源问题,我已经是退休了的教书匠,不管事不问事不碍事不惹事,干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喜欢什么呢?关注水问题,所以最近我们的校长成立了武汉大学水研究院,我想在我的有生之年就干这件事。为中国新型的治水的构架鼓与呼,改变人们涉水行为示范鼓与呼,为改变人们的水观念鼓与呼,为颠覆崇尚火的传统鼓与呼,我希望50年以后,中国最大的产业不是中石化,不是中石油,是中水公司。中国50年最大的市场是水板市场,50年以后中国最高的褒义词是河水啊!
中国人生最高价值境界是什么?善山若水,那时候我肯定不在世了,但是我墓碑上肯定写着这里亲水、爱水、护水的人。谢谢大家!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