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收受购物卡,是一种隐蔽的、“方兴未艾”的腐败行为。近年来,购物卡频繁出现于贿赂案件中。由于身着“人情”外衣,且不与金钱直接接触,购物卡的出现让部分领导干部找到了“安全感”。而相伴而生的各类高价回收机构,更让“持有者”没有“后顾之忧”。购物卡在官场的走俏程度,甚至引起外媒的注意,将其戏称为“第二人民币”。企业和个人给领导干部送购物卡,从所谓的人情往来演变为赤裸裸的腐败现象。治理购物卡腐败,因而也成为反腐斗争在新形势下的一项迫切任务。
【新闻概述】
据《中国青年报》4月24日报道,近日,为遏制领导干部收受各类商业预付卡、购物卡受贿行为,陕西省在省内金融部门开展了如何有效管理预付卡及购物卡调研。与此同时,国家预防腐败局负责人日前表示,七部门正在会商推行“购物卡实名制”,以实现精准打击“购物卡腐败”。
【中央政策】
事实上,“购物卡现象”的负面效应早已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早在1995年,国务院纠风办公室就曾发出通知禁止使用购物卡;1998年和2001年,国务院纠风办及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又曾数次发出通知,禁止印刷、发售、购买和使用各种代币购物卡;此外,各地也多次出台类似禁令。
然而,从超市代金卡到形形色色的会员卡,购物卡不仅从未销声匿迹,反而不断改头换面,频繁出现在“受贿清单”中。首先,部分商家及回收机构为追逐利润,给购物卡提供了宽松的使用环境;其次,尽管相关部门多次叫停购物卡消费,但相关的法律及制度规范不够完善,难以从根本上遏制“购物卡腐败”。同时,购物卡从申办到使用均非实名制,也为后期查处带来极大困难。
2011年3月2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年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坚决整治收送礼金问题,对收送各类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和商业预付卡的,以收送同等数额的现金处理。中纪委也在日前发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实施办法》中,明令禁止“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种种举措表明,“购物卡腐败”已被列入“整治重点”。国家预防腐败局负责人日前也表示,七部门正在会商推行“购物卡实名制”,以实现精准打击“购物卡腐败”。
【警示数据】
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朝阳区法院针对近5年审结的购物卡犯罪调查发现,其中近一半案件属于购物卡行贿受贿;北京市石景山区检察院之前发布的调研报告也显示,近5年来查处的行贿受贿案件中,购物卡贿赂案件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09年这一比例竟超过八成。
2006年,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司原司长郝和平受贿案件中,各类代金卡价值总额高达50余万元;2008年,山东省发改委能源交通处原副处长陈学伟收受的50余万元贿赂中,有价值22万元的购物卡;2009年审结的浙江省嵊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杜洪苗案件中,除一块手表外,其余受贿均为购物卡,总计18万余元;2010年年底,在江苏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张美芳案件中,仅一个节日其收取的各类购物卡价值便高达10余万元。
【腐败成因】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罗猛认为,购物卡成为行受贿的新宠,主要原因有四:
其一,购物卡办理简单、使用方便。购物卡是采用“预付储值款”形式、无记名销售的有价凭证,行贿人购买简便,如果行贿人不开具发票报销则极难发现;受贿人使用亦不需提供任何身份证明,使用简便。
其二,送卡隐蔽,不易被别人发现,风险较小。购物卡就是小小卡片一张,可以在各种地方发送,行受贿人携带都方便,具有高度的隐蔽性。
其三,购物卡消费便捷,洗赃容易。受贿者收受购物卡后,可在多家消费场所直接消费,也可以转卖,处理方式多样,可以方便快捷地兑现现金。
其四,送卡一般数额不大,行受贿人风险小。由于每次送的数额较小,即使案发,也因其数额较小达不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标准,以较小的风险换来较多的“好处”,让赠送和收受购物卡越来越成为社会风气。
【办案困难】
然而,在司法机关打击购物卡腐败中依然面临不少困难。首先,收受购物卡每次的数额较小,一些办案人员在办案任务重的情况下有“抓大放小”的心态,这种数额较小的购物卡行受贿犯罪没有被纳入侦查范围。其次,购物卡行受贿一般都数额不大,且不实名,从购买环节以及使用环节查证难度都很大。最后,国家对于消费场所保存购物卡的消费信息期限没有明确的规定,消费场所往往以自己只保存较短时间的消费信息(一般为三个月)为由,拒不提供消费卡的消费信息,也在客观上妨害了司法机关对购物卡行受贿的打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