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创业者论坛:破解企业高成长的密码文字实录(2)

2012年11月04日 17:37
来源:凤凰财经

0人参与0条评论

王元:谢谢胡志坚博士内容非常丰富的演讲,他介绍了我们持续多年的对于40个国家,在5项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研究当中的结果,他讲的内容很丰富,但是尽管给了他超过Ken Guy先生15分钟时间,但是与Ken Guy先生相比,Ken Guy先生所展示的更加清晰分析框架相比,他给我们展示的可能是留下更多疑问和困惑,希望在对话的时间我们再详细地拷问他。下面演讲的嘉宾是来自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吕薇女士,是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务委员会的委员,财经委员会的委员,作为官方但确实一个跨部门直接服务于最高决策层的智库,我也是国务院很荣幸的一员,吕薇女士积极团队参加的很多重大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最可贵的是她具有很深的经济学的背景,我们期盼她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她对创新政策的看法。

吕薇: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浦江创新论坛,特别是今天能够在政策论坛上交流我们研究的成果和想法,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建设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最近发布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当中,对新形势下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加快国家创新体系作了全面部署,这个意见的核心内容和任务,就是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我们认为,企业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因为创新的本质将创造技术和知识的能力,转变为经济效益的过程,创新包括研究开发、产业化和商业化各个环节,Ken Guy先生讲到了,他们在OECD已经把创新过程,他提到了STI,把科学研究和创新分成了两部分,所以市场是检验创新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企业在我国的创新体系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刚才胡志坚先生也提到了我们企业创新在国际上的排名在不断提高。首先是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占全社会比例超过70%,特别是大中型研发开发比例超过了73%,企业科技人员,大中型企业的研发人员超过了50%,企业成为专利申请和技术交易的主体,目前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超过国内申请的50%,企业输出和吸纳技术的交易额约占全国的80%以上,特别是我们已经涌现了一批华为、中兴这样的国际专利申请,居世界前列的企业。目前我国企业的创新模式正处于转型阶段,首先一个是从引进技术和跟踪模仿,转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研发结合。在市场驱动和利益驱动下,企业正在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我们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企业创新不光是进行自己的研发,同时也有引进外部技术,技术改造等等多种形式。

目前我们的各个行业当中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呈二元结构,一些行业的排头兵已经开始具备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但是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跟随和模仿阶段。目前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仍然是我国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研发活动还不够普遍,目前根据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大中型企业当中,具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不超过30%,低于30%,而企业平均研发支出强度比较低,大中型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是0.93%,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现在我们的企业创新大部分还是渐进式创新和改进式创新,企业应用研究能力相对薄弱,研发效率不高,缺乏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尽管我们现在很多企业有了一定的研发投入,但是这些投入也没有全部转化为生产力,因为创新不仅是研发,关键还是要后边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开拓能力跟上去。另外一方面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在投资规模激励政策下创新动力不足,比如企业进行投资只要拿到零地价就不肯冒风险。

第二个内容从制度入手营造企业创新环境,建设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如果企业没有创新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第二个就是如何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

第三个就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一个问题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创新动力,企业是否愿意创新,取决于创新能否为企业带来效益?企业创新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关键要带来效益和盈利,企业创新的动力源自市场竞争压力,市场需求推动和对未来盈利的预期,因此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关键要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创新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企业的内在创新动力和能力,创新性企业分为两类,这两类企业既有共性,还有新兴行业的创新企业,这些行业利用新技术瞄准新市场,对外部环境要求更高,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保护和风险投资,因此对企业创新的政策应该实行普遍政策与特殊政策相结合,首先要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平等获得要素资源,要有重点的落实政策,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我们在研究当中发现,很多企业说我们出了60条、100条政策,对企业创新来说关键有几条,一个研发技术开发投入佳绩扣除,还有人才队伍激励机制,政府采购,企业认为具体政策当中这几条比较管用的,含金量比较高的政策,还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特别是针对创新企业的政策,目前来看,创新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企业提高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上,而不仅仅是追求的技术先进性,因为企业创新能力是渐进和积累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创新的含义不同,对发达国家来说,创新就是世界上最新的技术应用,但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创新可能就是这个地区比较新的技术的应用。

我们对企业的创新来说,不仅要看研究开发投入和专利的数量,关键是要看竞争力和效率,刚才胡志坚先生也提到了企业的创新绩效问题,为什么我们高技术企业出口比较多,但是它的效率并不是很高,所以我们把政策重点放在企业通过创新来提高竞争力上,而不是通过一些达到指标来获得国家的优惠政策。

第二点就是要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体制,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活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以企业为技术集成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平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并不意味着创新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要在企业内部完成,在科学研究这个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和共性技术等方面,有效发挥大学和研究院所的作用和优势,企业主要是主导创新过程,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成果产业化当中发挥主体作用。要重点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目前一些体制因素影响了产学研结合以及效果,首先是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考核目标,考核重点不同,成果转换和转移的渠道不畅,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比如有些大学转移技术,还要经过国有资产部门的审批等等,还有缺乏一些股权的激励机制,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工资、社会保障、体系差距较大,所以阻碍了大学和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大家不愿意到企业,社会保障企业退休以后的工资要远远低于事业单位。

另外就是政府科技计划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当中,企业参与的程度不够,还有以前有一些政策导致了产学研功能错位,比如说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是把科研和企业完全分开,企业管生产,科研机构管研究,后来有一段时间又有一个政策强调,大学和科研院所直接办企业,直接进行成果转换,所以对各个研发主体功能错位,所以要明确各类创新参与者的定位,以合理的利益机制发挥产学研结合的各自优势,促进协同创新,首先是要改进政府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增加企业在应用型科技计划项目决策中的参与程度,从源头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成果转移,责任和机制,以合理的知识产权和利益机制导向产学研合作,形成长期的合作研究机制,要减少体制障碍,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以及研究机构与企业的人员流动,要根据行业的集中度对产业技术研究机构进行重组和改革,在前一段时间进行改革当中所有的应用研究机构都转变为企业,或者是进行企业化运行,这种情况下对于共性技术和基础性应用研究能力大大削弱,分类安排制度设计,有效发挥各类企业作用,在行业性科研机构改革不同上,按照行业特点进行分类,比如说高度集中行业,比如石油这种行业,就是一个企业集团相当于一个行业,这个时候科研院所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对于集中度不太高的行业,就要建立一些为行业服务的机构,对于中小企业为主的行业,建立区域性为小企业服务的机构。

第三个大的方面要明确政府与市场分工,更有效发挥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外部性比较强,不像一般的产业发展,因为科学和技术外部性比较强,所以创新过程当中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主要在市场难以调节,企业无力或不愿意投入的领域有所作为,起到引导和补充作用,首先政府应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共性基础研究和战略领域的发展,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普遍性的激励作用,在新兴技术产业领域,要公平对待各种技术路线,以环境、能效、安全等标准作为市场准入的门槛,不要过早以规模标准限制小企业发展。我国处于改革攻坚阶段,市场机制不完善,体制改革对创新体系具有方向性影响,因此政府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从目前投资激励导向的政策,转向创新激励导向的政策,刚才Ken Guy先生也讲到了,从国际上来看创新政策从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向,因此要加强政策的协调性,创新环境包括科技政策和科技体制内的各种体制和各项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

创新政策要体现在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贸易和金融政策等等各个方面,我们要突破科技体制的局限,来制定创新政策,要把创新政策融入到我们国家的各个政策的方面去。要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升知识产权价值,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和创新者的权益,要健全和发展适应创新需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最后要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创新的环境下,对于我们的生产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为创新提供支撑,我们现在创新不仅需要研发人员和研发领军人才,即使在生产一线,也需要一些高技能生产一线的工人和管理人员,所以我们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为我们创新提供各个方面的适用人才。

王元:谢谢吕薇女士,吕薇女士在发言当中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企业为主体的基本的现状,从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效率不足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又在解决企业动力问题,产学研结合问题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三个方面,论述了一些具体政策的制定方向,大家知道,昨天晚上晚间新闻有一个很重要的消息,就是中国国家电网已经开始决定对于整个的新能源入网采取更积极的政策,这种市场的启动,对于我们的光伏产业会带来很重要的利好消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尽管我们过去一直非常关注的是供给性政策,我们增加投入,给予各种各样的优惠,增加税收给予企业各种各样的牌子,在创新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是丰富需求政策的框架,也许在下面对话的时候,就此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因为当有潜在的市场需求或者有稳定的长期市场预期的时候,我相信会极大的刺激创新的力度,也会刺激社会投资向一些研发领域的投入。

下面一个演讲嘉宾是来自于诺丁汉大学校长、经济学教授David Greenaway先生,他是一位著书颇丰的经济学家,我就他的名字解释,他的名字代表了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因为David Greenaway名字可以翻成绿色之路,不仅是他本人,而且他父母具有极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的一个中心,尤其是尽管如此,我们中国人在研究创新和创新政策的时候,更多的关注的是美国和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好象我们有意无意忽视了英国,希望通过“绿色之路”先生精彩演讲,把我们的关注点重新拉回到英国,有请David Greenaway先生。

David Greenaway:主持人,我有一个中文名字,可能你们在上面没有显示出来。谢谢主持人,谢谢你对我名字的评价,首先我非常高兴能够受到邀请参加此次论坛,并且参加此次政策论坛,这是非常好的平台,有非常优秀的嘉宾,能够在共同平台中相互交换意见,现在看到创新政策发展很快,尤其在中国过去几年这个领域有很多变化,取得了很多成就,我们也和很多大学和企业进行合作,也看到他们在这方面的投入是日益的丰富了,而且我今天不会谈到创新的政策,我不是政策的制定人,虽然我在以前也在英国的政府做过顾问,但是我想从一个大学校长角度来看整个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以及这个系统能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过去一段时间,我们都在积极地创建一个新的模式,这个模式告诉我们这个大学在这样的系统中,我们充当什么角色?能够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益处?

我们看经济增长有很多必要性,我们是非常追求创新性,因为是有几个基本原因支持的,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希望促进社会的进步,想要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这都需要科技的创新,除此之外,在我看来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必须要应对日益严重的挑战,前面几位演讲嘉宾也提到了全球的挑战,我也可以看到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不会一一跟大家讲解,但是在中国有几个重要的因素,例如像劳动力增长、资本的投入、生产力的进步,还有我们全球的经济也受到进出口的驱动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在过去的20年有飞速发展,在深厚有动力因素,我们很多经济学家都在探讨说,中国现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有什么样更多的一些因素,能够促进下一步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不仅是中国,其实整个世界得大化学都在不断地变化,现在的金融危机,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影响到了中国的出口,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有很多结构性的变化,这都是在中国的经济方面的一些影响,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像现在人口方面的一些变化,也引起了中国劳动力架构的变化,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公共投资这一块,还存在很多的不利之处,并不能够促使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结构的一些变化,引起了生产力的一些变化,而且新成立的变化现在已经是日趋减缓,也会影响到我们整个经济架构,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一些出口也会大幅的降低。

我们看到要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动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将更多的资源放在创新上面?我们需要有更多创新力,需要有更多好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好的点子,可能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点,不光我们要建立高新区,把所有人才聚集在一起,而是需要我们创建整合系统,这里包括环境,包括了架构,同时也包括了这样的国际化的建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全球化,国际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都需要在现有的世界大环境中借助科技发展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

我们看看技术转移,在过去的几年如果我们看到科技转移带给我们的价值是非常可观的数据,而且在中国十二五计划中也专门提出了加强技术的转移,现在到2015年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产值会能够达到4.3万亿,到了2020年这个数字达到11.4万亿,我们也看到从2011年-2015年间,根据我们新的五年计划,新兴产业它的一个预计年增长值可以达到20%以上,我们还将大力发展这些新兴的产业,它们也会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更多贡献,也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成长点,但是要求中国具备一定的条件,例如说人才,我们的创新架构,创新环境的一些建立。我们再来看看十二五规划,有几个重点发展的领域,信息技术、新的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新材料制作和新能源汽车,每一个领域都是极赋予挑战,都需要我们和各方和共同应对挑战,以我的大学为例,在你的右边可以看到,我列举出来的诺丁汉大学重点发展的科研领域,我们的能源高价值的制造,包括全球粮食、安全数字的经济,还有医药的研发,还有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包括新能源的研发,还有一些特定的领域,像航空航天,还有全球化也是我现在目前积极研究的领域。

我们看到大学起到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再创建创新生态系统方面,我们首先是需要有资源来促进技术的创新和知识产权诞生,我们知道像对于创新这不光是这些新的专利,新的一些发明,更关键的是人,人才能改变我们的环境,人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系统,所以在大学里面,我们的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和培养人才,而且我们必须要重点培养那些具有创造力,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我们希望能为社会创造一种财富,一种人才的财富,而且我们也能够为整个世界创造一种国际化的网络,一种国际化的平台,我们每年都会为世界培养很多的领导者,他们不光是创新的领导者,也是商业和别的领域的领导者,这也是我们诺丁汉大学也积极拓展合作伙伴的网络,例如说我们和宁波创建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看到在过去的几年,大学积累了很多知识产权和技术的转移的经验,我刚刚说了我们在积极创建一些专业的平台,例如说我们和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北京科技合作交流和促进中心,宁波科技局都创建了专业的科技合作发展的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的平台能够促进国际技术转移,同时能够推广这些新的技术。

我们现在做的一些工作是成立了诺丁汉大学亚洲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这是一个架构,更是一个很好的桥梁平台,它们能够为英国的大学和中国的企业之间建立一个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我觉得越来越多的英国大学,他们都愿意来到中国,甚至是欧洲的这些大学和研发的机构,也都在积极和中国进行一系列合作,来寻求技术转移和商业发展的契机。我们的挑战是什么?我们进入到中国的市场,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技术提供者,我们需要去更好的了解到中国面临的一些挑战和中国的一些需求,无论是对外国的大学,还是外国的研发机构和公司,他们都更需要了解中国的需求和中国的一些文化,我们不仅是需要世界一流的科技人才,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很好的管理者,而且我们也希望能够真正的提供中国所需要的技术,对于任何一个领域,我们看到的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而且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和合作者之间建立一个长期的关系,而且我们对这样的关系建立是很有自信的,我们也希望能够将这个关系延续下去,对任何一个项目都能够追踪下去,我们也成立了诺丁汉大学亚洲商业中心,能够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例如说像管理后续的行动,还有我们的管理技术的转移,同时我们也是我们职责的一部分,不光是在英国,同时也是在宁波,我们都积极促进对内的投资,我们在每年都会组团,尤其是投资的代表团到各地来探究各种领域的研究机遇以及相应的挑战。

这样一来在我们第一年运作当中,就已经产生了很多很好的成果,我们再来看看培养人才方面,胡锦涛主席在2003年时候说,人力资源是中国的首要资源,中国从一个人口非常大的国家转变为有丰富人力资源的大国,所以充分展示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我们有1000多个千人人才的培养计划,另外有全球范围内3000多个专家都带到了行业当中来,提升关键技术,并且开发高新技术,我们主要行业里的在中国接触人,也就是说千人人才培养计划海外回来的人才,归国海归,中国面临地位非常好的,中国看到有世界上最移动性学生的资源,我们有400万的在海外留学的学生,另外我们也看到在过去的3年里,在学生资源方面有20%增长,中国还有非常大量的中长期职业开发的机会,就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目前很多的西方的公司,对于中国的人才招纳吸引力现在慢慢改变到了中国的公司,也就是说更多中国公司现在对于中国的人才有更多的吸引力了。开始在这个方面有所改进了,在2011年我们有13万的海归,建立了4000多家公司,生产了100亿人民币的金额,整个行业在不断地进行经济的转型,有很多的海归学生在整个国际化的市场里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我们也在中国宁波建立起第一个中国英国合办的大学,就是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个大学在2004年建设起来,我们的合作伙伴是WEG,一开始有几百名学生,现在在宁波已经有5500个学生在我们的学校里学习,有很多是文科的学生,也有很多是科学理科学生,我们也有很多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们主要的重点就是校企创新,做人才培养的工作。在人才开发方面我们和英国的机构一起合作,开发了青年领导培训项目,这个项目致力于培训一些未来的职业专家,大学里的教授有一些进入到企业成为人才。我们激发人才的潜力,我们在这里也和行业建立了创新式合作关系,在这里有很好的案例给大家分享,包括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和诺丁汉创新中心建立起来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个海外研发中心,我们和很多工程师和科学家研究了很多项目,包括新材料研究,航空引擎新式涂层研究等等。我们和企业合作,比如航空引擎方面合作,飞行控制合资,高新材料合作,我感到非常激动,最近我们也收购了英国对于添加剂制造方面的研发机构,

中国有更多海外并购,这也进入的很大的良性循环,我是来自于西方,来自于英国,去年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日报也报道了这些新闻,在英国中国也成为了最大投资者,有很多日立、中国汽车、华为这些公司都为此感兴趣,都在英国非常感兴趣,在这个方面我们也希望在英国的层面更多给予一些支持。我最后两、三张幻灯片,我们作为一个大学,我们非常喜欢和企业进行合作,我们从诺丁汉搬到来,我们在诺丁汉的时候,也是在城市以外展开了很多和企业的交流,我们也建立了一些创新的园区,我们在中国也延续了同样的经历,我相信我们的英国经验,对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发展铺垫了很好基础。我们不仅仅是在欧盟环境下进行合作,我们现在需要在全球的环境下和很多产学研进行合作。我想面临我们的是巨大的机会和契机,作为大学,我们绝对是整个创新系统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之前的很多嘉宾都讲到了这一点重要性,大学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自己大学经验,我们都可以看到,我们真的可以扮演这样重要的角色,可以激励,并且也可以和其他大学进行合作,让他们更多参与到创新的系统当中去。一旦初次建立关系之后,越来越方便,可以看到很多好处帮助创新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建立。同时这个系统也会不断促进大学的发展。

[责任编辑:fangya] 标签:中国 政策 企业 国家 
打印转发
 

相关专题:2012浦江创新论坛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6067600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

  •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 明星分析师荐股
股票名称 股吧 研报 涨跌幅 净流入
复星医药 股吧 研报 2.54% 82180.60万元
天山股份 股吧 研报 -2.21% 56006.18万元
京东方A 股吧 研报 3.63% 54386.33万元
隆平高科 股吧 研报 7.90% 52767.97万元
智飞生物 股吧 研报 -2.57% 47914.52万元
天邦股份 股吧 研报 8.00% 47535.05万元
北大荒 股吧 研报 8.85% 45487.80万元
中国联通 股吧 研报 4.12% 43193.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