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托市收购背后:多元搅局是喜是忧

2010年07月28日 20:30中国产经新闻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在粮食收购战愈演愈烈之时,原本在该领域一家独大的中储粮却遭遇了“哄抬”风波。今后,粮食收购状况或许因此而发生重大变化。

7月21日,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了一条来自于新华社的消息。消息称,一份由国家粮食局撰写的有关“粮价上涨”原因的调研报告本月中旬已上报至国务院。知情人士透露,该报告明确指出,国家粮食收储的头号主角——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报告还指出,现行以中储粮为主导的托市收购政策缺乏竞争机制。预计下半年调整粮食托市收购体系的相关政策将会出台。

此前,发改委经贸司、财政部监督检查司、国家粮食局等机构组成的检查组的调研中并没有掌握中储粮哄抬价格的真凭实据。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看到上述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有幕后黑手”。“这次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收购主体过多和过杂。粮食局的这份报告并不是‘对症下药’。”尽管郑风田对中储粮也有很多看法,但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还是表示,“愿意站在公正的一边。”

觉得中储粮有点冤的还有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粮食行业分析师马文峰。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仅仅是粮食收购环节,中储粮确实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粮价上涨不能全部推到中储粮身上。粮价上涨还是与央行发行货币过多,存在通胀预期有关。在各种资源价格涨幅高达30%的时候,小麦价格有10%的上涨并不意外。”

“中储粮也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但是把所有责任都推给中储粮未免有失公道。”天琪期货分析师董建业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

“幕后黑手很可能是与中储粮争夺粮食托市收购市场的两家国企,中粮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中粮和中储粮一直关系不怎么好,是对冤家。”郑风田直言。

受此影响,中储粮在今后粮食托市收购的市场份额会被瓜分。国企、私企、外企都有可能会分到一杯羹。虽然说几位专家对中储粮报以同情的态度,但不代表他们觉得托市收购政策不需要改变。

“之前,粮食收购是中储粮一家在实行,存在了很多的弊端。诸如,只卖给内部人,外部人买时则出库困难,真正到粮食加工企业的价格要远远高于拍卖的成交价。”马文峰说。

董建业进一步解释说,粮食收购大约在每年6月到9月,10月份就进入了拍卖期。如果此时出货的话,得到国家的补贴会减少,所以粮库会千方百计地推迟出货的时间,或者直接提价,从加工企业中捞回“损失”。

中储粮竞争对手的出现也让农民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农民卖粮也不用再看中储粮的脸色了。“通常情况下,国企垄断的行业服务是最差的,粮食收购也不例外。虽然说多主体进入粮食收购领域很可能会出现类似于今年的争抢,但对于农民而言,粮食价格上涨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郑风田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业宏观研究室主任李宁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在具体操作中要谨记的一点是要保持国有企业的主导性,不能让粮食托市收购流落在外企或者私企手中。大豆等油料作物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启示。

“我国的粮食产业还比较脆弱,有时候一年的产量还不能满足本国人的需求。托市收购就是国家调控手段,必须掌控在国企手中。”马文峰说。

对此,郑风田却有不同的看法。“就现在而言,国家对粮食的控制还是很好的,不用担心会沦陷在外资手中。相反,有一两家外资进来‘搅局’,反而对农民有好处,也会刺激国企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他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hanfn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