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的经济数据观:英媒表敬意创克强指数
很多国家的总理是经济学专业出身,有些甚至本身就是经济学家。掌管经济是总理的关键职责之一。人们之所以对李克强寄予厚望,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在这方面的知识结构优势。
十八大之后的一次“观点亮相”中,李克强回应了当前一些人口专家所谓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指出到2030年中国至少还有9亿劳动人口,虽然劳动力成本也会大大增加,但只要深化改革,仍能制造发展红利。
这一细节突出了他的经济学博士专业背景,让人们看到,在经济学大是大非面前,他有着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会人云亦云。
懂经济又懂法律的李博士
恢复高考后,李克强考进北京大学法律系,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在取得法学学士学位之后,他先后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和中国市场改革先驱厉以宁教授,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
李克强被公认为是“英文最好的中国高层领导人之一”。至今仍坚持阅读英文原著。很早,他就将这种热情用于对制度和法治的研究——在学生时代翻译英国法学泰斗Lord Denning的经典巨著《司法程序正义》(The Due Process of Law)。
与他早年上山下乡、插队农村的生活工作经历有关,李克强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农村工业化:结构转换中的选择》。他对中国的农村问题,可谓有过“零距离”的观察;而他的另一篇关于经济结构的研究成果《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曾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既懂经济又懂法律,同时还具有国际视野,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奠定了李克强理政能力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博士出身的他,对宏观经济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总有独到视角。
2007年,美国驻华大使造访辽宁,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在与其谈到GDP数字时说,自己更愿意看另外三个指标:铁路货物运输量、电力消费和银行贷款。这一细节立即引起境外舆论关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撰文说,为了“向李先生表示敬意”,他们特地创造了一个“克强指数”。《经济学人》说:“对于所有那些怀疑中国经济统计数字的人,这个消息应该令他们欣慰。”
2009年,作为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受命牵头负责制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再一次彰显了他的复合型学术背景、强大的统筹组织协调能力、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
在制定“十二五”规划过程中,李克强着眼于解决不协调、难持续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指出中国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发展,强调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他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进行调研和座谈,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推动形成相应的体制机制创新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从农业、能源、服务业和金融业等各方面入手,对如何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管理与服务机制进行战略研讨与规划。
“十二五”规划还编制近百个专项规划,将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的理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李克强多次强调,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式转型发展,并将规划最终集中于五个方面:一是推动结构调整,二是加快科技创新,三是强化节能环保,四是突出改善民生,五是深化改革开放。
分析人士认为,“十二五”规划充分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蓝图,并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要住房、找克强”的棚改书记
李克强锐意改革的精神、果断务实的作风和他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是他从地方至中央工作期间留给人们的一贯印象。
从1998年到2007年的10年间,李克强曾先后主政农业大省河南和老工业基地辽宁省。有人说,这两个地方几乎可以找到当下中国面临的所有难题:前者的艰巨命题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后者是中国工业升级和社会问题改革,其中包括保障房、医改和再就业等当下中国棘手的社会难题。这样的从政经历,让李克强逐步成为“处理复杂难题的高手”。
李克强就任河南省长之时,三农问题非常严重,且中国经济又遇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这位经济学博士思路开阔,坚持站在世界的高度看河南。他提出的“东引”策略不仅局限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也包括吸引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资金和人才;“西进”也不仅局限在西部各省区,还要着眼东亚、中亚和东欧地区。
正是这种国际视野和开放精神,在更大范围上推动河南省与国内外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从而一举扭转河南工业增长滞后的长期困局,逐步走向“中原崛起”战略的既定目标,为河南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转变奠定了决定性基础。
实际上,早在主政河南时期,李克强就萌生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构想。
2003年6月,李克强倡导以中原城市群为龙头,带动全省城镇化进程,到2009年,中原城市群9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9.7%。在全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竞争力位居第7,中西部首位。
建设郑州郑东新区,是李克强的得意之作。按照设想,郑东新区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样板。
2001年,时任省长的李克强听取郑州市在老军用机场建设港澳新城的设想后决定:“高起点、大手笔,重新规划郑东新区”:一座与市区面积相等的150平方公里新城,按照21世纪国际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投入建设,预计二三十年内建成。这座“新城”非但在形态上富含“水域靓城”的先进理念,建成后还将成为交通、物流、金融中心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企业总部基地。
而在主政辽宁期间,除了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棚改民生工程外,李克强的“大手笔”,还体现在推动“辽宁转身向海”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转变。
在辽宁省任省委书记期间,针对辽宁作为东北重工业基地、下岗工人多等特点,李克强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大部分国有大型工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并且,他将大企业集团和国有经济的发展、创新体系的建设,与解决下岗工人就业和棚户区改造等社会建设内容相结合,树立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协调发展的典范,成为“振兴东北”战略的亮点。
从2005年初开始,辽宁全省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棚改工程——全省拆除棚户房1212万平方米,建设回迁楼1931.5万平方米,安置棚户区居民120万人,使城市最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从此在辽宁地区流传一句令人倍感亲切的民谣:“要住房,找克强”。
辽宁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仅仅国有企业下岗并轨人员就有178万,全省“零就业家庭”多达14万户、24万人。在李克强的推动下,从2005年到2007年,辽宁省每年完成实名制就业100万人次以上,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基本解决历史遗留的就业问题,并初步建成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同时,李克强放眼全球,在全盘大局中审视辽宁的发展,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环渤海地区开发双重机遇,抓住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深刻战略重组的时机,着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构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打造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将辽宁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型发展模式引向更加开放的沿海型战略思维,使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
同一年,中央加大力度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出2011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未来5年建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以惠及上亿中国中低收入人群。
相关专题:刚克强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湖北一男子持刀拒捕捅伤多人被击毙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频道推荐
商讯
- 单日流入资金最多个股
- 明星分析师荐股
48小时点击排行
-
2052232
1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992987
2杭州某楼盘一夜每平大降数千元 老业主 -
809366
3期《中国经营报》[ -
404290
4外媒关注刘汉涉黑案:由中共高层下令展 -
287058
5山东青岛住户不满强拆挂横幅抗议 -
284796
6实拍“史上最爽职业”的一天(图) -
175136
7媒体称冀文林将石油等系统串成网 最后 -
156453
8养老保险制度如何“更加公平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