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时刻的审批从民航空管局过渡到民航局设立的空管办,但众多业内人士指出,资源分配的方式仍不明确,行政审批的空间仍很大,依然会存在权钱交易的可能。民航业作为管制较多的垄断性行业,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一度是业内习以为常的潜规则。特别是行业内资金高度密集,监督管控往往是在“超视距”情况下进行,更为种种腐败行为提供了便利。[详情]
在民航业内,上游资源配置的行政垄断和下游终端的市场化竞争同时并存,民航体制长期难以理顺,腐败滋生无从避免。以此观之,反腐风暴固然能够彰显民意、惩戒贪官,但并未切中顽疾的“七寸”,对民航业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才是根本之策。[详情]
贪腐现象最终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李家祥总结了民航腐败“十条规律”,包括资金高度密集和成长空间大,使得民航产生腐败的机会更多、风险更大、后果更严重;行业运作点多面广,监督管控往往“超视距”,而且专业性强,发展速度快,使得腐败容易被掩盖;腐败与日常工作如影随形;“一把手”难监督、不受监督的问题比较普遍等。 [详情]
民营航企人士称,想要拿到一条北京航线,现在的价格起码在千万元以上,热门时刻价格更贵。国有航空公司在这方面的投入更大,民营航企根本没法竞争。需要疏通的部门和人员实在太多,比如包机公司、空管局等。[详情]
民航通常是派一个团队去北京公关,通过朋友介绍相关人士,一起吃饭喝酒。即使是顶着国企帽子的国有航空公司,也会在航线审批等方面“入乡随俗”。“可以说,各大航空集团都有所谓的‘航班协调费’,一年至少上百万元。”一位来自国有航空集团的人士告诉记者。但对这一点,国有航空公司的相关人士都拒绝回应。[详情]
为了拿到资源稀缺的航线,航空公司拥有五花八门的“公关”手法。这完全由于审批权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中。由于缺乏透明的监督机制,时刻资源逐渐演变成明码标价的交易品,在民航局的一次会议上,南方某机场总裁对民航局一位副局长发泄怨气:“听说北京一个时刻300万元,我给600万元,给我两个时刻行不行?”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