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全球化面临的新挑战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来源: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讯 2010年11月10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经济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旨在探讨演变中的全球经济治理,并为实现更加稳定。财政部副部长李勇会上表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加大,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贸易保护主义威胁持续存在成全球化面临的新挑战。
以下为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发言实录:
李勇: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很高兴参加本次全球经济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感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贝塔斯曼基金会对我的盛情邀请,在20国集团首尔峰会即将举行之际,就全球经济治理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想就全球治理结构的发展历程、面临的的问题和未来的方向三个方面谈点个人的想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首先,全球经济治理的发展历程。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建立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为代表的全球治理结构架构,目的是构建战后世界经济金融和贸易的基本秩序,维护世界经济的平稳发展。美国在其中担当了领导角色。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美元危机,无法独立维持、维护全球经济治理框架的有效运行,迫切需要其他国家帮助,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推动建立了七国集团,也就是G7。在随后20多年间,G7在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李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崛起,全球经济格局发生改变,G7在全球经济政策中的协调能力开始逐步下降,尤其是在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方面日益力不从心。1977年、1997年、1998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缺陷,使七国成员意识到的在防范应对区域和全球金融方面需要新兴市场国家的参与,在这种背景下,涵盖世界主要发达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20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应运而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在美国爆发,并迅速蔓延到欧洲,对全球经济造成了空前的冲击,其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超过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发生的历次金融和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不仅使各国经济遭受重创,而且加快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深刻影响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经济治理框架的未来走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突如其来的冲击,避免金融体系的崩溃,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动提出召开20国峰会,寻求包括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大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支持。
李勇:
从2008年11月至今,共举行了四次峰会,其中在美国匹兹堡峰会是第三次峰会,将20国机制确定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这是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治理框架为更好地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发生的最深刻、最具长远意义的变革,体现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全球挑战的时代要求,反映了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客观现实,是新兴经济体力量大幅度上升,多极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结果。
第二,全球化面临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它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迅速蔓延,凸显了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新挑战。
李勇:
一是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金融活动更为频繁,相互依存空前密切,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溢出效应更加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各国加大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力度。但与此同时,各国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使全球经济政策的协调难度和复杂性不断加大。
二是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资本流动更加便捷,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这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监管难度,使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和破坏程度大幅度提高,并给国际金融投资者、投机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加剧了区域和全球的经济风险和市场动荡。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其严重影响都昭示人们金融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维护世界金融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李勇: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威胁持续存在。经济全球化通过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带来全球生产效率的总体提高。但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格局并不平衡。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一些国家采取提高关税、贸易禁令、出口补贴、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措施滥用贸易救济的现象频频出现,这对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是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为减贫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进展缓慢,地区发展不平衡,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困难加剧。南北差距和贫富悬殊加剧,根据世界银行估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全球有7600万人重新陷入了贫困,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任务更加紧迫、更加艰巨。
李勇:
第三,全球经济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企稳复苏的关键时期,各国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应着眼长远,共同努力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与改革发展,为全球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作出贡献。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各国应就财政货币、金融部门发展、结构改革等政策加强协调,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主要发达经济体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结构改革解决其自身在增长就业和贸易失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实施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减少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为世界经济的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提供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实现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李勇:
二是加快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首先,要加快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推动全面实施银行资本与流动性新框架,解决大而不倒的问题,继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对对冲基金、场外衍生品和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改革薪酬制度以及推动国际会计标准的趋同。在提高国际核心监管原则一致性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和兼顾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展阶段和市场水平的差异。其次,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和投票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治理结构改革,通过定期的份额和股份审议逐步实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等分享投票权的目标,以真正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再次,应创造性地改变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朝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
李勇:
三是促进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抑制贸易保护主义,保证商品服务、人员等正常有序流动,促进开放、公平、公正的国际贸易环境,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努力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进一步的成果,实现多哈回合的发展目标。各国应反对投资保护主义,共同引导外国投资的合理有序流动。
四是进一步推动全球减贫和发展。发达国家应尽快实现官方发展援助占其国民收入0.7%的承诺目标,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增加援助,减少债务,开放市场、转让技术,同时在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溢出效应,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达国家应兑现已有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可预期的资金支持。国际社会应加强发展机构,保障发展资源,确保千年发展目标落实不受影响。作为涵盖世界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的国际论坛,G20已成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主要和有效平台。
李勇:
四次峰会的成功召开展示了G20成员团结合作的现象,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加强金融监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G20第五次峰会即将在韩国首尔举行,也就是在明天和后天两天,我们期待着各国积极落实前四次峰会有关共识并取得新成果,巩固G20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地位,确保G20机制在健康轨道上向前发展,积极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国际新秩序。
谢谢大家。
相关专题: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