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收入”拉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不容回避
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眼下最热的话题之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团队发布的《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因为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存在巨大差异,国家统计局网站最近接连刊出相关专家文章对此进行质疑。(《人民网》8月26日)
作为一个外行人,我没看懂恩格尔系数法、模型法专业术语,但王小鲁团队推导的数字与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之间的巨大差异还是让人吃惊:王小鲁推算出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54元,是国家统计局相应数据的2倍左右。
还有一些数字无需赘述。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相关文章结论是,这些数字明显高估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但恰恰为什么王小鲁团队的数字高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这两篇质疑文章没有给出正面的回应和争鸣。王小鲁团队的调查有价值之处,却在于指出了一部分高收入家庭的统计收入远远低于实际收入这一现实,以及这一现实形成的根源。
被“高估的城乡居民收入”来自哪里?隐性的灰色收入。
王小鲁团队的研究用数据指出,城镇10%的顶层家庭聚集了3/4的全部遗漏收入;10%的城市顶层家庭与10%的底层家庭之间的收入比是31倍。遗漏的隐性收入加大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了社会不公。
隐性收入的来源,在当前情况下,无不与权力如影随形。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公共投资的腐败;金融系统的腐败;土地收益权力的寻租行为;一些垄断行业的垄断收益分配……莫不与权力有紧密的联系。2006年王小鲁曾进行了一项涵盖全国4000家企业的调查,对于“贵企业去年用于政府和监管部门人员的非正式支付有多少”这一问题,回答“有一点”“比较多”和“非常多”的,就总共占到了80.2%。事实证明,凡涉及资源、具有垄断性和由于行业特点而涉及较多行政监管的行业,权力的回报情况都很严重。
眼下又要过国庆、中秋双节,相信每一个为节日采购的人都有相似的经历:在商场中,当你用现金付账的时候,却能看到大量的持大额购物卡消费的群体。以至于在许多城市的大型商场附近新生了一种生意:折扣价回收购物卡。这种购物卡的来源,你我会心。当然,在统计局的报表中,购物卡是不被统计到这10%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中的。
隐形的灰色收入,其来源不是诚实艰辛的个人劳动、或者个人禀赋的特异出众,或者占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又非买彩票等产生的个人机遇的不同;而是来自于现行体制、制度不够合理的“明规则”或“潜规则”,这个社会的分配越“灰色”,贫富差距就会越大。如果一个社会,导致贫富拉大的因素不是个人劳动和生产要素回报,而很可能是对权力资源的占有不同,单纯地靠税收、社会福利保障等收入再分配的方法能否解决根本问题?
王小鲁和他的团队发布的报告并非批评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也无需急于否定。在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现状的问题上,王小鲁及其团队的报告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和方法,更提示了权力导致的灰色收入拉大国民收入差距的险境。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蔡晓辉
编辑:
hanf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