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开始,几乎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都会提及户籍制度改革。然而,多年过去了,这项改革仍是“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未有实质性的进展。为什么?
2010年6月1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中国经济转型30年》。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主编。书中,蔡昉建议,只有把福利内容从户籍上剥离掉,或者把福利上的差距缩小到无须借助户籍即可共享,则可以打破改革面临的两难处境。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在当时城乡二元化结构分明的大背景下制定并实施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大大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成为阻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它不仅造成了“城乡分化”,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也阻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不利于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户籍改革可谓箭在弦上。
从2005年开始,几乎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都会提及户籍制度改革。然而,多年过去了,这项改革仍是“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未有实质性的进展。诚如诸多学者所言,“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来逐步完成,不能奢望‘一步到位’。”话虽如此,但户籍改革也不能因此停滞不前。
今年以来,上海、广东等地的户籍改革颇受关注。今年二月,上海市政府印发《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的通知,凡是符合条件的外地来沪创业、就业人员均可通过申请以获得上海户籍。今年三月提交审议的《广东省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也有类似的规定。不得不说,两地的户籍改革与其他地方的“购房入户”政策一样,都只是将“指标限定”转为“条件管理”,并未从根本上撼动当前的户籍制度。
“剥离户籍福利内容”无疑是个好建议。户籍制度改革本身其实并不复杂,真正难以触动的是附着于户口上的利益分配格局。诚如蔡昉所言,城市户口的福利含金量造成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悖论,越是在户口中附着较多福利内容的地区,户籍制度改革越难推进。一方面,由于户口问题涉及到就业、子女求学、医疗、住房等多方面利益,上海户口、北京户口等大城市户口的含金量也便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一些县市级城市,因为城市户口并不具有福利优势,一些城市居民甚至更愿意选择农村户口。
随着户籍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原先依附于户籍之上的各种福利,反而成为了户籍改革的阻力。要减少户籍改革的阻力,唯有慢慢剥离户籍之上的福利内容。福利之不存,户籍将附焉?一旦福利被剥离,户籍也便将自行“消亡”。不得不说,“剥离户籍福利内容”可谓“华山一条道”,户籍改革舍此无它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