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建议缓解就业市场供求结构矛盾
展望2011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加快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步伐将加快,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将对我国产业升级形成越来越大的制约作用。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比2010年继续回落,但回落幅度有限。
五大因素影响2011年就业形势
1、2011年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2010年暴露出的“欧洲五国”财政危机还没有过去,彻底解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其他发达国家的财政问题也已经暴露,美国、日本、英国的政府债务所占GDP比例都已远超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解决这一问题,要么紧缩政府支出,加重国内的通货紧缩和失业;要么增发货币,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让政府的债务贬值,把政府债务转嫁给其他国家和本国老百姓。目前美国、日本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点燃世界货币战争的引信,很可能会在2011年引发世界性的货币战争和通货膨胀,并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2、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1)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仍会持续。(2)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带来一轮新的投资热潮,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3)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落实,将大幅提高低收入者的购买力。这对各种消费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增长,成为拉动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将快速发展。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3、2011年促使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1)房地产调控将使GDP增速减缓。2011年社会对房地产投资的热情将明显降温,将导致房地产需求和投资的收缩,由于房地产对其他行业的连带作用大,必然导致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全面回落。(2)国际贸易保护和货币战将抑制出口,导致我国2011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将影响出口工业的生产。(3)国内最低工资和平均工资的大幅上涨会提高产品成本,降低出口竞争力。(4)通胀压力加大要求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结果必然是经济增长的降温。(5)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性越来越强,但人才准备很不够、原有产业结构又存在产能过剩和需求空间接近饱和等问题,决定了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会比较缓慢,经济增长难以保持原来的那种高速度。
4、就业市场仍将是结构问题为主。(1)高技能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这种局面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中长期都将面临的严重问题,2011年仍会如此,只不过矛盾的程度会更深。(2)农村可转移劳动力越来越少,目前来自农村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已接近枯竭。2009年农村劳动力还有3.9亿人,但年轻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已经基本上都外出务工了,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的潜力已经不大了。(3)劳动力逐步由结构性不足向总量不足变化。随着农村可转移劳动力的快速减少,劳动力逐步由结构性不足向总量不足转变,城镇失业人数将减少。预计2011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比2010年继续回落,但回落幅度有限。
5、外需收缩和成本上升共同促进产业升级。我国政府和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加快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从目前的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的转移,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这个过程要求社会向企业提供更多接受更好教育具有更高技术能力的劳动者。
关于稳定就业的政策建议
1、适当降低经济增长目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逐步升级是稳定就业的关键。应根据我国经济环境的基本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适当降低经济增长目标,营造一个适度紧缩的宏观经济环境,逼迫企业加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抑制过剩产能的投资,致力于提升产业结构,这对就业形势的持续稳定具有决定意义。
2、加快工资改革,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建立世界工厂,是适合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但我们要建的世界工厂应该由低端到高端不断升级发展,不断提高企业和产品的附加价值。高端的产业结构需要高端的劳动力结构。为此,政府部门应当通过政策、宣传和引导,向欧洲发达国家学习,使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不低于白领的平均水平,并给予较大的上升空间,使社会形成当技术工人光荣的舆论氛围,鼓励更多年轻人从小立志做技术工人。
3、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优化教育结构。要将学位设置和学科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一是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人才金字塔形的需求规律,调整学历教育的结构,扩大专科和中专教育比例;二是在技术职务晋升和工资调整中弱化学历的作用,强调水平和贡献的作用;三是改革高考制度和中考制度,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四是发展职业培训和终生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
4、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企业破产和劳动力失业是市场经济的常态,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一方面要发展职业中介组织,沟通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促进再就业。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求职者和在职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使他们适应结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
5、通过税收政策调整地区就业结构,促进中小城市发展。中央应未雨绸缪,通过对企业税和个人所得税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实行差别税率的办法,鼓励中小城市的发展,抑制大城市的发展,使生产力布局不但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而且符合人性化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让劳动力的流动和分布更加合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li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