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土地财政向二三线城市蔓延 扭转局面须多管齐下

2011年01月27日 13:14
来源:红网 作者:谭浩俊

字号:T|T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刚刚结束的2010年又是一场土地的盛宴。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土地成交金额前20名的城市土地出让金总和达到了1.24万亿,比2009年的9230亿元增加3155亿元,增幅约为34%。如果将城市范围扩大到前70位,那么,土地出让金的总和将达到1.7万亿。(1月6日《南方网》)

这就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土地财政”。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一、二线城市,而且正在向三、四线城市,乃至县城蔓延。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内,“土地财政”将在二线以下城市广泛兴起,全国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将远高于现在的水平。

那么,“土地财政”会不会象专家所预测的那样延续下去呢?“土地财政”能不能象现在这样长期延续下去呢?如果“土地财政”能够延续下去,又意味着什么呢?

从目前“土地财政”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与“土地财政”密不可分的。一是房价,二是政府负债。房价与“土地财政”可谓是结伴而行、寸步不离,“土地财政”搞得越红火的地方,房价涨得也就越快。反之,房价则比平稳,这也是这些年“土地财政”与房价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

而就政府负债来说,虽然这些年地方政府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相当可观,一些地方的土地收益已超过地方可用财力的50%,北京等地更是高达70%以上。但是,土地收益的大幅增加,并没有能够让地方政府“减负”,反而让地方政府的负债也象洪水一样涨了上来,最保守的估计是地方负债已超过5万亿,更有专家预测,地方政府负债已超过了10万亿。不管地方政府的负债是多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地方政府偿还这些债务的最大载体是土地。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要想这些债务不成为风险,不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就必须主要依靠“土地财政”,依靠土地生财。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地方政府是不可能放弃“土地财政”这一生财手段的。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地方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使用,以及土地收益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支配,不仅使房价出现了脱离实际的上涨,而且使地方政府的负债远远超出了地方可承受的能力。如果地方政府继续按照目前的方式、目前的思路经营“土地财政”、运用“土地财政”,那么,房价和政府负债就都很难得到控制,不仅社会稳定面临巨大的考验,政府的公信力和诚信度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日前,《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认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不可持续。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切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让“土地财政”不成为高房价的罪魁祸首、成为地方政府负债的内在推力,需要上下齐心、多管齐下。

首先,要加大财政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规范中央和地方在财权与事权分配方面的关系,解决目前比较突出的中央出政策、地方出资金的问题,让中央与地方在事权的界定、财权的分配方面更加合理。从而,让地方政府不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第二,要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执政行为和执政思维,解决地方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讲政绩、不顾群众利益的问题,让地方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利益观。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第三,要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规范银行的信贷行为,解决银行在信贷投放方面的短期行为和盲目意识,加强对银行信贷工作的监管力度,确保银行在信贷投放方面不再出现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开发企业过度投放资金等现象。从而,有效消解地方政府运用“土地财政”的外在支持力。

第四,要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在2010年调控没有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出台更多可以对房地产市场、房价、开发商经营行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有约束力的政策和手段,如土地收益必须30%以上用于建设保障房、50%以上用于偿还政府债务等,确保房地产调控取得实效,也确保地方政府不能再过度使用“土地财政”和不出现债务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wangxy] 标签:土地财政 土地收益 执政思维 
用手机登录 3g.ifeng.com 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已有 0 条跟帖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